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7745674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4年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 简答题(35分)1、 财大校风及校训(2分)(据说今年只考含义不考意义了)校风:求实创新校训:好学笃行,厚德致远2、 文章中心概括(1)题型:直接给原文中的某一段进行判断后答题(2)答题技巧:出自哪篇文章;作者;对中心主旨进行概括,阐述观点(可以借鉴课本后的解析)(3)7篇重点文章:哀郢(课本P22-24)(楚辞 屈原 在流放地得知楚国 被秦国将白起攻破所做,表达了因留言被流放时极其悲愤的心情,以及对人民、祖国的热爱对过君的忠心。 ) 天道(课本P31-32)(庄子集释 新编诸子集成 庄子 表达庄子对语言及言说的问题的重视)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课本P35-36)(孟子正义 卷三 诸子集成 孟子 体现孟子长于辩论、善用故事和比喻的特点。) 叔向贺贫(课本P45-47)(国语 左丘明 本文采用了事实论证和正反论证的方法,以贺平为由以 祖孙三代行简与 的遭际做纵向比较为正列) 垓下之围(课本P78-80)(史记 项羽本纪 司马迁 通过 霸王别姬 临危英勇善战 表达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展示项羽重情义的性格 ) 送孟东野序(P156-158)(全唐文 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明 物不平则鸣 ) 钴鉧潭西小丘记(P158-159)(柳河东集 卷二九 柳宗元 抒发自己身怀奇才异能却因横遭贬逐而不得施展的洋溢心情)3、 对诗体的判断(1) 答题技巧

3、准确判断出诗体的类型;然后简单阐述该类诗体的特点 (特别注意答题要点要明确)(2) 诗体主要是以下两类:A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特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规定主要有三点:一句之内平仄相问,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一韵到底的平声韵。Ps.(考试中律诗是重点) 补充:律诗的基本要求(可作为判断的条件) 律诗可为五律或者七律;每首限定八句(四联);押平声韵;在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也可能有入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的5、6句(颈联)必须对仗;B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特点

4、: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4、对诗词的手法进行判断 (1)重点:诗经中的赋比兴和重章叠句;唐诗宋词中的手法 (2)答题技巧:所用手法+该手法的内涵解释+诗词中的体现 (3)几种手法的内涵解释: 赋:敷陈其事而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重章叠句(复叠式章法):在诗歌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诗句、诗段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深化感情和拓宽意境的表达效果与音乐美。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客观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以景物描

5、写代替感情抒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用典: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冲突,以此为喻,可委婉表意,使立论有根据 诗中有画:是指作者在写景状物或刻画人物动作等的过程中,运用绘画的原理,即注重景物、人物的空间位置,及其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以及动态的描写,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画面感,其表达效果较生动形象,使读者有画面感。 托物言志(咏物述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表面上是在歌颂某种物的性质特点,实际上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二、 诗词鉴赏题(23分)(1

6、)答题技巧:对作品进行内容总体概括;感情基调,抒发了什么感情;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所用手法的表达效果;(2)特别注意:在诗词鉴赏题中对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艺术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 (掌握常见的几种即可) 诗词鉴赏题要尽可能全面的进行鉴赏,而论述题则注意把握最中心的思想三、 论述题(21分2题)考试主要是要求结合所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中

7、国的传统人文思想)对所给出的材料(通常是新闻类)进行分析,阐述自己观点。1、答题技巧:写出材料体现的最主要的观点;引用原文或阐述此传统人文思想的内涵;材料是如何体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2、重要的中国传统观人文思想 (1)诗经中的爱情观首先,当时的爱情是自由开放的。包括关雎、静女、绸缪、蒹葭、采葛等等都是描写男女相思和约会的情,可见当时男女在未婚以前也是可以花前月下的,那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恋爱复杂心情完全表露了出来。同时,那时的爱情还很开放,其中野有死麇就赤裸裸的描写了一对男女在野外偷情的场面,还有一首溱洧是描写当时郑国有一风俗,即每年的三月

8、三日,未婚男女会到河边相会,彼此挑选意中人,甚至可以同居。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爱情观念和现在并无二致。 其次,强调了女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女子无地位甚至卑贱那是封建时代的现象,从诗经中对女子婚嫁的场面却透露出了其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其中桃夭中“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不仅提到了女子的美貌,更重要的是提到了女子的德行。另外,硕人、有女同车也对出嫁女子的品德做了描写,由此可见女子的品德对家庭的重要性。 再次,提倡忠贞不渝。诗经中还有很多是在描写思念丈夫或妻子的文章,其中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为有名,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忠贞不渝的感情,忠贞不愈的爱情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2)

9、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主义其内涵包括忠君、爱国、忧民三个方面(详见课本P23-24)(3) 道家老子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无为无不为强调的一方面是少管乃不管,让百姓自我发展,自我生存,顺其自然,天性生活;另一方面是反本复出。其价值观体现在:自然型,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人为的破坏自然之道。无为而无不为;谋略型,表面是曲、枉、洼、敝、 少、多,实则是全、直、盈、新、得、惑、如何做?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面装无为实质真有为;生存性 为了达到目的,无论弱者强者都适用。装憨、傻、痴、呆,在加忍、和让。 (4)结合“曲则全”(道德经)论为人处事之道:“曲则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曲则全

10、,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思是: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

11、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的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在是个很全面的概括。从总体的表述中是体现出一种处世之道,片面的理解为中庸之道。做人应该能够委屈求全,要求越少,越容易满足,不要有诸多的要求,要知足常乐,能屈能伸,所以古代圣者均以这些准则来要求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夸自擂,不要自大自满,那么你会得到更多,否则将适得其反。另外,你与世无争,那么别人也将无法与你争什么。故古人所谓的委屈求全,并不是一种虚言,而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去执行的一种东西。(5)儒家思想及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孔子学说是仁学,源于民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继承西周以来的敬

12、德保民思想;孔子的礼,大则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则为人处事之礼貌,“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无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予学说的哲学方法,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儒家的中庸哲学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人载物、厚德宽容、勇敢独立、求知求实等等的优秀品格,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真正的中国之魂。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寄

13、托了孔子的远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终生为之奋斗的最终目的。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无论穷达始终心怀天下;无论在朝在野极端关注国事,忧国忧民;以民为贵、喜欢劳动、亲近人民。其意义在于体现读书人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担当与责任 ;体现读书人的敢于批评现实的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杜甫在遭遇苦难时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的伟大和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

14、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并以此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 (6)垓下之围中的英雄观 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全文就像一出戏,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对垓下之围、东城大战、乌江自刎三个生死攸关的场面;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月夜突围、阴陵迷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自刎赠头等一连串的情节,进行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描绘丰富和发展了一代枭雄项羽的鲜明个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举鼎的悲剧英雄跃然纸上。古代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出雄。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人物,霸王别姬慷慨悲歌,多情重义;东城快战,威武勇猛,刚愎自大;乌江自刎 ,宁死不

15、辱,知耻重义。 (7)叔向贺贫中道德和财富的关系 课本P46-47解析 (8)陶渊明的和郭主簿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穷则独善其身”指政治仕途由于政治环境黑暗、险恶、污浊、仕途无路可走,选择远离政治,立志做一个有高洁人格的人。其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思想在陶渊明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他的那首和郭主簿,展现了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陶渊明,向往和平宁静、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生活。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向世人描绘了精美平和、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当时以及后来的年代中,文人士大夫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就在心灵世界中寻找依靠,在艺术的世界之中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并且隐晦地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平淡中包含着陶渊明的真实感情和高洁淡怡的性格,精神的可贵之处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