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772624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五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输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X搜集的,期望对你有所帮助。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1)各位游客好友大家好!欢迎您来蠡湖新城游览,我是导游员小张。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蠡湖新城,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无锡因为濒临着漂亮的太湖而著名,而蠡湖,就是太湖伸入无锡境内的内湖。相传2500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战胜吴国后,功成身退,偕同美女西施隐居于此,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第一部人工养鱼的专著养鱼经,以后的无锡百姓为了纪念范蠡,称之为蠡湖。今天我们要前往游览的蠡湖新城,就是无锡为了

2、打造山水城市形象、创立漂亮家园,而在蠡湖的沿湖区域计划开发营造的一个由开放式公园、高品质居住区和各类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组成的集旅游服务中心和居住小区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型城市小区。曾经几何,相关权威人士在评价无锡时这么说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人文、自然资源领先于无锡的寥寥无几,但无锡城建水平排名起码在20位以后。”这一遗憾,使得不甘于落后的无锡人清醒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2021年起,在重复论证、科学计划的前提下,掀起了无锡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面对未来的城市计划,无锡市政府提出了三城一中心的格局。三城即城中城、城外城和山水城。一中心是指以现在无锡市中心解放环路内侧和火车站地域,面积平方公里以内

3、的中心商务区。这个区域商贸繁荣,区域内密集分布着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设施,是城市的心脏部分。以中心商务区为关键,扩大至周围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城中城。这个区域以第三产业为主,分布着古运河风光带、崇宁路文化街和东林书院、薛福成钦赐第和崇安寺地段。城外城在无锡的东南方向,靠近苏州,计划范围80多平方公里,沿沪宁二级公路呈带状布局,现在已开始建设并基础形成“一区”(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园”(新加坡工业园)的中心格局。它是无锡经济新的增加空间,在无锡二十一世纪进程中发挥先导作用。无锡素来被称为“太湖明珠”,所以建设一座漂亮的山水城表现了无锡的城市特色,它将是无锡未来主要的旅游区

4、和居住小区。整个山水城的计划总面积约为320平方公里,其中太湖的湖面约180平方公里,山地约60平方公里。其陆地部分形状就好象是人的两只手臂把太湖紧紧环抱胸前一样:从十八湾至马山为“右臂”,以度假休闲和观赏景点为主;从鼋头渚至军嶂山为“左臂”,以观赏游览和影视娱乐为主;而锡山、惠山一带组成腹地,分别作为游览无锡的区域和集中发展为旅游度假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后方基地。整个山水城的计划建设表现了城市发展和景区间的共生、共存和共同繁荣的关系,经过向自然借景,设置公共绿地及大面积草地;整改河道水系,计划“城中河”,结合绿地、公建,突出“水”的特色,将由河湖、绿地组成的自然空间,和人文居住空间的巧妙组合,达

5、成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有机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完善境界。山水城的计划包含了马山度假区、蠡湖新城和滨湖新城三个区域。其中,围绕蠡湖计划建设的蠡湖新城就是这山水城中的关键地域。蠡湖新城位北至金匮路,东至青祁路,西以环湖路为界,用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空间布局形态为以太湖大道和青祁路交汇处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建筑高度由北向南依次降低,表现从高密度、大尺度开发的城市景观到自然形态的清楚转变,计划设计结合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特征,突出表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成为集旅游、观光、居住、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的典范。今天我们关键要游览的蠡湖景区便处于蠡湖新城的中心地带。它西起犊山大坝,东至

6、蠡湖大桥,总面积135万平方米,自2021年起,无锡市政府对沿太湖风景区进行了全方面整改,经过退渔还湖、生态清淤、拆房建绿等一系列工程,这里的水面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水质显著改进。现在,沿太湖9公里的湖岸线已建成无锡最大的开放式公园,散布着“水秀垂雪、宝界双虹、湖门溢彩、鹿峰流霞、渔岛晓月、西堤拂春、飞泉帆影、卧石醉波、鹭岛飞鸥、渤公含秋”十大景观,成为一个集自然、人文特色于一体的无锡城市中心观赏花园。从青祁路口的蠡湖大桥至犊山坝,一条长长的开放式景观带沿湖而建,不花一分钱就可让人饱览蠡湖美景,今天各位游客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哦。好,我们现在的游览车已经来到蠡湖大道。前面这座横跨桥面的

7、大桥,便是蠡湖大桥,它是中国第一座集拱梁、悬索和斜塔于一体的景观大桥无锡蠡湖大桥,它于2021年4月21日建成通车,是我们当地建造的第一座跨太湖大桥,也是无锡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域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的主要标志建筑之一。蠡湖大桥全长750米,其中700米跨于水上,桥面总宽33米、设置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80公里,主桥净空符合7级航道通航要求。四座纵向倾斜50度的桥塔,远远望去,恰似在朦胧湖面上写就的无锡城市名的英文缩写“WX”,它就像一张支起的渔网,和四面优美的太湖风光融为一体,寓意无锡是个鱼米之乡。无锡一直是环太湖地域的旅游胜地,以往,从无锡城区绕道到湖对岸的最近旅程有7公里,现在汽车只要短短2

8、分钟车程。蠡湖大桥通车后,作为环太湖公路的一部分,打通了无锡各风景旅游区间的横向通道,到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也愈加快捷方便,并使市区和风景区间的交通形成一个互通网络。在蠡湖大桥的右边便是环湖线上第一个开放式公园桥头公园。占地300亩的蠡湖公园,有“春之媚”、“夏之秀”、“秋之韵”、“冬之凝”的四季花木林带。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2)无锡建置沿革: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

9、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均属常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仍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实施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无锡、宜兴3县。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阴、宜兴、无锡前后撤县设市。2021年1月,撤锡山市(原无锡县)设锡山区、惠山区。历史之变革: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

10、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都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前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她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发明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公元前11世纪末,古公?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在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率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她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从太伯至阖闾共24世,前后6

11、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全部城。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域的文化带入江南。和江南地域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含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据考古发觉,西汉时期,无锡已经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六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升。商业贸易开始形成。唐

12、、宋时期,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到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明清时期,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改,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因为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伴随手工业的兴盛和

13、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米市:早在元代,无锡已是邻近县上交漕粮的集中地。明代,因为兴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的推广,无锡粮食产量稳定,无锡之米和苏杭之帛、淮扬之盐、浮梁之瓷、温州之漆相提并称。至清代前期,无锡稻米集散不但经营规模、交易数量居江苏各县之冠,而且成为漕粮的关键采办地和“产者输之,购者集之”的粮食余缺调剂市场。至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初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麇来,浙东籴贩,麇不联樯”。布码头:伴随无锡米市的形成和发展,北方地域,尤其是苏北淮扬、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因此,无锡尽管不种棉

14、花,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户户织棉布。明弘治年间,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贾收之,拥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明末清初,布码头一度衰落。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再度兴起,全县织布木机有45万台,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各地布商云集无锡,从北栅口至北塘,形成绵延数里的布市。乾隆年间,无锡每十二个月经销的土布达7001000万匹。无锡有“布码头”之称,和汉口的“船码头”、镇江的“钱码头”,并称为长江“三码头”。近代无锡: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步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

15、天国战事中被毁。战事以后逐步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深入发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因为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分,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全部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快速发展。光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和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斤之巨”。

16、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千克,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围地域。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有关无锡导游词介绍(3)各位游客:在游览了重头清后,我们将从北岸的渡船码头乘船前往无锡鼋头渚景区内的一组湖中小岛“太湖仙岛”去参观。三山概况“太湖仙岛”牌坊“五帝巡天图”浮雕“洞天福地”景区会仙桥我们从船上眺望三山,只见岛上松竹苍翠,枫香染红,距我们约公里处的湖中小岛,如神龟静优水面,绰约多姿。太湖仙岛的原名叫“太湖三山”,三山是著帽山、乌龟山及笔架山的俗称,由东鸭、西鸭、大矶、小矶4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长约公里。岛内景色迷人,素有“三山映碧”之称。1993年,凭借天然山水,巧设人文建筑,建成了一处太湖旅游的新景观,有道是:太湖佳绝在鼋头,三山仙岛胜天堂。游客们:我们走过长长的游船码头,首先看到的是用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