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713047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中卫市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学习重点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知 识 链 接黄土高原因黄土而得名,页因黄土而成为一个特殊的地形区。作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黄土则成为最显著的区域自然

2、特征。黄土高原的人文景观同样也受到黄土这一自然因素及其独特环境的深刻影响,这里的人类文明、社会风貌,都与黄土有关。导学环节教师的导学 生 的 学 自主学习 自读教材自主学习我自信 我能行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析图: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 ) 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 而得名,地表 、 ,水土流失严重。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地貌景观(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_ 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

3、2000米,除一些 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2)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 ,形成 、 、 、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3)塬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 ,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黄土高原土质 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 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3)北京中山公园 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

4、省黄陵县的 ,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4.成因: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 、 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合 作 探 究同桌或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我参与 我快乐1、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2、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5、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答疑解惑盘点收获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疑惑 和收获 。收获之窗我努力 我充实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和范围:2.古代文明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地貌景观2.成因 当堂测评成功体验火炼真金我成功 我自豪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叙述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 )A、地表崎岖,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B、雪山连绵,冰山广布C、一望无际,

6、地表平坦 D、千沟万壑,支离破碎3、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居民形式是 ( )A、厚墙加小窗 B、窑洞 C、竹楼 D、帐篷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水成说 B、风水雨相说 C、风成说 D、冰川作用C.调节气候,降温降湿D.多种珍稀动物的栖息地4、下列四组城市中,都位于黄土高原上,又是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的一组是 ( ) A、兰州、西安、太原 B、太原、西安、包头 C、延安、太原、兰州 D、郑州、西安、兰州二、综合题:讨论完成填充图册:P10页1题。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导学案主备人 地理备课组 复备人 审核人 冯金霞学习目标1.读图说明

7、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原因及危害2.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方法。学习重点1.读图说明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原因及危害2.了解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方法。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呢?知识链接水土流失指在山丘和风沙区,由于水力和风力的作用,冲刷土壤,使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现象。导学环节教师的导学 生 的 学 自主学习自读教材内容自主完成自主学习我自信 我能行知识点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结合教材图

8、6. 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 的地区之一。这里的 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 ,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 _,多 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 _保护;夏季降水,且多 。(2)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_等活动破坏地表。2.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 ,破坏了 和 ,使得自然灾害加剧, 恶化。(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 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 及

9、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知识点二水土保持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 、 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合理安排 ,如陡坡地退耕 、 ,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合 作探究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我参与 我快乐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完成完成教材29页“活动”题。(1)阅读图6.34,说说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2)讨论完成 “活动”2,得出结论是:土质: (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坡度: (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 ,水土流失越严重。(3)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

10、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耕地应修建 耕作。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答疑解惑盘点收获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疑惑 和收获 。收获

11、之窗我努力 我充实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当堂测评成功体验火炼真金-我成功 我自豪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B、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C、西邻青藏高原,南邻云贵高原 D、南至长城以北,东至太行山3、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 )A、毁林开荒 B、修筑梯田 C、降雨集中 D、黄土结构疏松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 旱涝灾害 台风 寒潮 地震5、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有 ( )1、植被的破坏 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3修建梯田 4过度抽取地下水12 23 34 24二、综合题:2.讨论完成填充图册:P11页2、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