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7674333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与生活牵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习作与生活牵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老先生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增加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习作时学生才会文思涌动,真情流淌,个性彰显。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放眼生活,牵手生活,攫取“材”源,让习作异彩纷呈呢? 一、采撷自然风光,捕捉写景 “材”源一片耀眼的飞花,一抹养眼的新绿,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一朵冷风冷雨中傲然怒放的冬梅,一棵狂风骤雨中俨然挺立的小草,一声响彻大地的轰雷,一阵

2、气势磅礴的涛声自然万物有的能唤醒学生蒙蔽的眼睛,有的能唤醒学生朦胧的心灵,有的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耳朵,有的则能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对此,教师要冲破钢筋水泥筑就的作文“围城”,带领学生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调动学生所有感官,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双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并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或用语言描述,或用笔尖宣泄,或长或短,用自由之笔、自由之心抒自由之情。 记得那天,窗外竟飘起了鹅毛似的雪花。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南的冬天已很难见得到雪了。看着窗外飞舞的片片雪花儿,学生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教室里霎时弥漫着兴奋,洋溢着喜悦。显然,此时的学生心早已飞出了窗外。于是,我毫不犹豫地

3、放下了教学任务,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奔向操场,与雪共舞,尽享玩雪的快乐。回到教室,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见闻和感受当堂完成了习作,既写出了雪之可爱、玩雪之乐,更表达了盼雪之真挚情感。在习作中,我看到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听到了学生最真切的内心感悟大千世界,自然万物,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只要鼓励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唤醒”自己的心灵,用欣赏的态度采撷自然风光,不尽“材”源就会滚滚而来。二、徜徉社会生活,挖掘生活 “材”源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溪水长流,就要引导学生到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徜徉

4、,让他们在广泛的社会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形成态度,认识价值,从而为习作素材丰盈泉源。1、放眼“节日”,认识生活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感恩节”“圣诞节”“愚人节”等中国传统佳节和西方节日,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我们可让这些节日和学生生活链接起来,让节日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源头。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不仅让学生搜一搜端午节由来的资料,吟一吟屈原的不朽诗句,编一编相关的手抄报,还让学生步入社会,仔细观察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怎样过端午、庆端午的,了解民风民俗,体味节日带给人们的情趣,由此攫取习作素材。2、组织实践,感悟生活如要求学

5、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去市场买菜、上医院看病、自己坐车回家、走亲访友等等,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同时也为学生的“习作材料库”增添了厚实的一笔。如学生通过“买菜”这一实践活动,他们既看到了活蹦乱跳的鱼虾、新鲜诱人的时令蔬菜,听到了小贩个性各异的叫卖,也看到了污水横流的地面,感受到了烦人的喧闹,更体会到了手提沉重菜篮的白发一族的艰辛。热闹的菜市场、精彩的推销术、给环保部门的一封信、手提菜蓝的老人哪一篇不是他们最真挚的心声?哪一篇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又如我让学生亲自走向社会,走访街道、市场、村庄、工厂等地方,着重就“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主题调查,获取第一手

6、素材。之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整理资料,按照“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思路写好调查报告。这样,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水平,充实了语言材料,精彩在学生的笔下流淌,蕴蓄的真情在文中涌动,极大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三、 描绘校园生活,丰富习作 “材”源学校生活是一个巨大的习作素材库。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校园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和事、景和情,都能给学生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引导学生敏锐捕捉校园生活,激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情趣,是丰富习作 “材”源的捷径。1、记录课堂精彩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排演课本剧,再现文本情境。之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记录

7、课堂。结果,有的学生着重记录了自己表演的过程,有的学生着重记录了表演时的心理,有的学生着重记录了表演后对“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更深层次的感悟,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重点记录着课堂的精彩。又如开启作文与其它学科的合作大门,进行跨学科捕捉素材,记录其他学科课堂的精彩:科学课上的观察与实验,体育课上扣人心弦的运动与游戏,思品课上发人深省的案例与教育,美术课上充满想象的绘画与制作,音乐课上的表演与律动都能为习作的源头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样,让学生怀着感悟生活的慧心,观察课堂,体味课堂,让课堂生活洋溢在学生的笔尖,流淌在学生的心中。2、经营课间文化课间是学生的天地,课间我们不难看到学生边念着富有节奏感的顺口

8、溜边跃动的身影,不难看到学生那充满刺激的新鲜玩法,也不难看到学生追星逐热的时尚表现,这一些活动都可以作为习作的素材。但这些课间活动是由学生自主生成、自行传播的,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缺乏教师的积极引导,盲目性大,随意性大,流俗性大,良莠不齐现象严重。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科的有关内容酝酿出有意义的课间活动与游戏;也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策划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课间活动与游戏。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身体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开发,心情得到陶冶,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课间文化,成为学生习作素材库中闪亮的一笔。3、剪辑专题活动学校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都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都能让

9、学生获得独有的体验,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各种艺术节活动、各种读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记得有位同学把运动会跑步比赛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轻盈地摆动着臂膀,似猛虎下山,又似蛟龙出海,飞奔在赛道上,直向终点冲去。此时,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一次净化心灵的宣誓、一次令人难忘的远足、一次有趣的班队活动、一次涌动热情的联欢,次次活动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心灵,次次经历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4、留心身边故事校园生活中蕴藏着太多的故事,师生间交流、交往的故事,生生间交流、交往的故事,兴奋的、难忘的、忧愁

10、的、苦恼的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善于留心身边的点滴故事,就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增加写作之源。如我让学生以“感动”为题材,积极搜寻、挖掘校园生活中令人感动的故事,结果学生的习作素材丰富多彩。从学生层面看,有写同学“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有写同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也有写同学“不骄不躁”的;从老师层面来看,有赞美老师“润物细无声”的赤诚之爱,有赞美老师“鹤发银丝映日月”的奉献精神,也有赞美老师“三尺讲台显身手”的教学艺术。一篇篇习作,“感动”倾注笔端,个性尽显其中,流泄出一片生动。 四、融入家庭生活,积累习作“材”源 “家”是学生生活的温馨港湾,家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只要引

11、导学生主动融入家庭生活,强化亲情体验,激发内心情感,那么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家庭中的大事小事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很有价值的习作内容。 1、投身“建设”,体验亲情如“今天我理财”,让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主动参与家庭管理;“今天我下厨”,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的情感;“家庭劳动合奏曲”,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学习“乌鸦反哺”,为母亲铺被,给父亲洗脚,体验家人间的亲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亲情得到激发,也让习作题材源源“浮”出,学生的习作自然也妙笔生花。2、观察聆听,抒写真情引导学生时时观察父母所做的事,耐心聆听父母的心声,询问了解父母的喜怒

12、哀乐,回忆父母关心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写作的素材库充实了,而且学生爱的心弦被拨动了,爱的亲情被唤醒了,他们都能用手中的笔情感激扬地淋漓尽致地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如习作悠悠慈母情,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母亲,是我疲倦时依靠的大树”“母亲,是我伤心时最温暖的蔚藉”“母亲,是我遇到困难时最有力量的鼓励”这样,让学生放眼生活,回归生活,欣赏生活,多角度体验幸福,增添了人文关怀,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记忆中的素材积累。 “问文哪得妙如许,为有源头活材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只有与生活牵起手来,引领学生攫取不尽“材”源,学生的习作才会异彩纷呈,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满园春色、姹紫嫣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