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557824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技术资源支持的小学古诗教学活动设计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充分显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古诗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身临其境地品味诗词韵味儿,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下面以望庐山瀑布一诗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一、再现情境 案例一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白

2、烟弥漫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精炼语言中所蕴含的情境,活色生香雅致灵动的画面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在一声声惊叹中学生的思维跟着画面飞向了庐山高处,畅游在壮观的美景之中。学生进入情境后,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迅速展开,各种形象纷至沓来,学生把刚才看到的、以前电视里看到的、合情合理想象到的,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古诗语言精炼,内容含义深奥,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隐性的,小学生很难领会诗词的意境。教学时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

3、等,将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以显见隐,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以为诗的意思理解了,也就能够品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学生有时就是明白了诗句的意思,却还是游荡在诗词的外面,进不去。结果学了诗,只会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情出不来,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自然无从谈起。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学生没有进入诗词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

4、的色彩,将学生带入了优美的诗境。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诗词中的文字就活了,学生眼前不仅会浮现出诗中的景物画面,而且还会浮现出诗人的音容笑貌,进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以至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于是,“我”诵读,便是“我”自己情感的倾诉,“我”自己心灵的歌唱。二、品味意韵案例二 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时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

5、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古诗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诗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在古诗的教学中,能否将那些“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眼挖掘出来,让

6、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这是古诗教学艺术的体现。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忽略了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思想感情为之窒息,学习古诗词成为负担。而在上述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了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形象,以“明”见“暗”,变静态为动态,呈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情感思维空间”,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情感思维的飞跃。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水到渠成地领悟

7、诗的意蕴。三、感悟诗情 案例三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学生观看课件,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随着播放的悦耳韵律朗读古诗,通过朗读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示范,感受诗的内涵与气势,使学生很快领悟到“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要有气势。“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

8、接着再让他们随着音乐跟着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领悟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有情,音韵和谐,平仄相间。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也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让人陶醉,增强感染力,创造最佳的课堂氛围。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合理运用声像手段,以音乐作背景,烘托着老师的深情范读,将学生带进了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动情诵读,了无痕迹地把诗人豪迈的性格、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实践证明,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能够为学生提

9、供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学生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自然有情,有味儿。 四、重构意象案例四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最后环节,教师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课件。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学生边观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经历了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后,孩子们语言库存中的语言被激活,并迅速地组合,与真实体验的心理产物迅速同构,产生新的意象,心灵之语也随之汩汩而来:“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好漂亮!” “多美的景象,我

10、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之中。”“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古诗文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以古诗文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的画面。多媒体以它特有的方式展示着美的对象,为学生创造性地重构意象提供了天地。学生以直观为线索,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创造美,诗歌中的意象在不经意间得以重构,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停留在对诗词含义的理解上

11、,而是在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对诗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眼前壮丽的美景让学生很快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瀑布。意象的重构,就在这师、生、画面三者的对话中生成,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也在这生成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和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途。把它应用于古诗文的教学中,弥补了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经历有限,表象储备贫乏而造成的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的感知和理解的不足,为学生搭起了一座通往认知世界的桥梁,开拓出诗歌教学的新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