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7552814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上课缺勤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逃课探析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大学生上课缺勤现象是现在中国高校很普遍的现象。据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在大学校园里,基础课逃课率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在百分之二十,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学生到课率仅有百分之五十。据待完善从学习动机目的入手巧解大学生逃课难题目前,我国高校学生逃课问题比较突出,名牌大学和大部分重点大学的逃课情况,尚处于正常状态,一般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学生逃课问题就比较严重了,逃课率偏高,而且大都属于消极逃课范围。大学生逃课的比例是按年级,从大一到大四,逐级增加的。大一阶段逃过课的学生在40%以下,经常逃课的学生在5%以下;大二逃过课的学生为50%左右,经

2、常逃课的学生占5%大三,逃过课的学生在60%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为10%左右;大四,逃过课的学生占7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在13沏上。从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看,由大一到大四,从5%升为13%,变化特别明显。值得提出的是认为100%的学生都逃过课的人占到了24.6%。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70.3%的学生认为如是有适当的理由逃课是可以接受的;占18.5%的学生对这一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持坚决反对意见的人占42.4%持赞成意见的人占43.3%。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调查结果来看,有逃课经历的占81.4%,但主要表现在上公共课的情况下。面对愈演愈烈的逃课的逃课现象,各高校及高校教师用于改善缺勤现

3、象的“妙招”也纷纷出台,例如用ipad、蓝牙等赶潮流的技术点名、专门发出了“禁逃令”,教室安装指纹考勤机等等。让人应接不暇、啼笑皆非。然而用这些技术性的方法来防范大学生逃课,毕竟是治标不治本;顶多治的了硬性逃课,却难防大学生的隐形逃课。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不听教师讲课,自学其他科目、睡觉、聊天、玩、发愣、想事情等。大学生隐性逃课与人格特征及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究竟大学生逃课现状如此之猖獗的原因是什么?再者逃课不管有多少“好处”或多少理由,无论如何总不是学习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也肯定不能代表大学校园中的先进文化部分。逃课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征,但它不是教与

4、学过程中所预期的正向行为,因此,对逃课这种行为理应给予重视和解决。但当讨论逃课的原因时,我们很难仅就某一角度来做绝对性的论断,上述影响教与学的变项皆有可能成为逃课的关键。笔者将就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来对“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逃课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对逃课学生加以辅导以及使教师主动改良其教学管理工作。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改造行为,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心理学该理论对研究大学生逃课心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动其去上课,改造逃课行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制定出管理学生个体、群体、组织的科学管理方法,

5、促进教师组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均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可行性。一、大学生逃课的缘由分析1.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教学本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其基本关系即SR的联结关系。教师全身心投入于教学情境中,学生则据此作出反应,教师以他的外在形象条件和内在特质作为刺激变项S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以此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R,其中包括正向的接纳教师、喜欢教师、愿意上课、参与上课,以及负向的拒绝教师、讨厌师、不喜欢上课与逃课等。与此同时,学生的反应又是教师据以反应的刺激,比方学生上课认真、反应热烈,教师必然会表现出准备充分、教学认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相对的情况:教师提供的刺激如属不当或不理想,

6、固然会引起学生上课没劲,甚至逃课,但学生反应如属不当或不理想,比方心态不积极、学习意愿低落、动机不强、角色知觉错误,也同样会引起教师上课没劲或泄气。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可为正向的良性因果关系,也可为负向的恶性循环关系。但凡正向的良性因果关系者课堂秩序就好,听课率就高;而出现负向的恶性循环关系者,逃课率必然就高。2. 师生间的熟悉和沟通教师与学生一起从事教学活动组成的是一个群体,根据群体理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动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他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因素,对它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的心理需求

7、,不仅有控制的需求,同时还有包容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因此,教师与学生要非常熟悉,要融为一体,两者之间不仅要有信息沟通,还要有思想沟通和情感沟通。然而,大学实行较为宽松自由的教学制度,师生沟通相对中学时代来说变少了,出现了许多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方能与学生见面,课后便无影无踪的现象,甚至出现教师上了一学期课,学生还不知道老师的等现象。师生教学关系不协调,使学生不能了解和理解教师,教师也不去了解和关心学生,师生关系处于相当僵硬的状态。相比之下,在中学时代,教师日夜陪伴着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变化相当了解和关心。因此,部分大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变化,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8、和反感,他们在课堂里学习时得不到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对学习的课程也产生厌烦心理、逃避心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逃课。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不认识学生,也不关注学生,上不上课老师根本不在意,即使在意也发现不了,上课点名时随便叫个同学顶替掩护一下也就过去了,逃课便渐渐变成家常便饭。3. 教师的人际吸引根据笔者做的一些调查,将学生最喜欢的大学教师分为五种类型,即新锐型信息前沿,上课风格幽默随意、学者型浓郁学者气,学识渊博、专于学术、随和型课上得一般,但乐于和学生交流,谦虚、一见钟情型美貌或是帅气,气质佳、打破沙锅问到底型善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大学老师类型排行如下:学者

9、型34.2%、随和型22.4%、新锐型19.7%、一见钟情型14.5%、打破沙锅问到底型9.2%。将学生最不喜欢的大学教师分为五种类型:三心二意型位高权重,事务繁忙、骑虎难下型教学无经验,云里雾里、久疏战阵型趣味索然却官气十足、百家讲坛型善于回忆,沉浸于自己的故事中、遗世独立型上课无互动,全是抄笔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不喜欢的大学老师类型排名为:骑虎难下型34.3%、三心二意型22.9%、久疏战阵型20%、遗世独立型20%、百家讲坛型2.9%。教师的人际吸引力有时对教学过程有重要影响。根据调查,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学生逃不逃课的一个因素,教师气质样貌佳,学识渊博,精神饱满,说

10、话幽默,态度随和,学生就愿意在课堂里耐心地听讲。外貌、能力、态度的相似性等都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授课的技巧和风格非常重要,有的老师教学方式模式化,课堂缺乏民主交流氛围,只顾自己在台上大侃特侃,倾销式地把知识输灌给学生,更有甚者,课堂内容完全朗读教学课件,无暇顾及学生,下课了夹起课本头也不回地离开教室。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展示自己个性的时机,往往听得索然无味或逃课或在下面干别的事情。如果老师能适当注意一点人际吸引,把学生视为朋友,以朋友的角色去讲课,旁征博引,诙谐幽默,并言传身教地去感染学生,效果也许会截然相反。4. 学生对逃课的归因偏向当

11、前大学生的外控倾向比较明显,他们常将个人的挫折、失败或不如意的事件,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而较少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原因。比方,他们常常将逃课原因直接归咎于教师和学校,而不考虑自身的参与心态和投入条件。事实上,学生逃课的原因并不能单方面追究于教师,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归因判断时,必须依赖共变原则,综合考察多方面的线索来源。逃课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应考察其普遍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其原因既可以归于行为者的对方教师,比方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内容太陈旧、教学方法太死板、上课不生动、不吸引人、教学效果太差等;也可以归因到客观事件课程本身,比方该课程不重要、该课程容易自学、该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的时间不合

12、适等;还可以归因于行为者本身大学生,比方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缺乏进取精神、懒散贪玩、对专业不感兴趣、荒废学业等。如果很多大学生总是逃固定的几个老师的课,尽管这些老师上的是不同的课程,有重要的课也有不重要的课,那么逃课的原因多半在于这些教师;如果对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或在特定时间开的课如双休日、毕业前夕、就业旺季等课的现象特别严重,而上这些课的老师如果改上别的课程或改在别的时间上课学生逃课情形大为好转,那么逃课的原因很可能是课程本身或课程设置的问题;如果不管是什么老师上课,也不管上的课是否重要、开课的时间是否合适,总是那一部分学生逃课,而其他的同学并不跟着逃课的话,那逃课的原因应追究于这部分学生身上

13、。上述分析可见,在讨论逃课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一角度做判断。但归因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不仅学生容易将逃课的原因归咎于教师或课程,作为学校和教师也容易将逃课的责任单方面追究于学生身上,而较少考虑改变教师和课程,这一点宜引起注意。学生群体作用的弱化班级过去一直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最基本形式,班级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和目标特征,因此同一班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有共同的价值和标准,其内聚力也较强。中学阶段,一般以班级为单位上课,老师与学生又较为亲近,群体的功能和作用很强,学生鲜有逃课者。大学也有以班级为单位上课的,其情形与中学基本相同,逃课现象并不多见。但现在大学一般不再以班级上课,往往是多个班级合

14、起来上大课,有时甚至是跨系、跨专业的班级在一起上课,学生心理上的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较弱,群体的标准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就难以起作用。尤其是很多大学实行学分制之后,学生群体作用进一步弱化,在一个课堂里上课的学生甚至互不认识,根本没有“我们同属于一个群体”的感受,群体内聚力、共同的标准及群体的压力对某个学生个体而言似乎不复存在,上不上课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又有其它的因素影响,有较多的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奇。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概括为不同层次的五种需要,其中有一个占优势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且这一优势需要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的内外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应该分析教师、教师业

15、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优势需要,并予以妥善解决,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从工作安排上满足个人的成就感、责任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条件等,以促使其到达自我实现。本文认为,要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不宜笼统地使用“消除”或“克服”之类的概念,要从学习的动机、目的入手,对学生启发引导。“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大学生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事实证明,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自觉排除内外干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产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研究证明,动机层次越高,抱负越大,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越持久。因此,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16、,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方法是大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有力武器。为了让大学生能尽快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必须教会他们学习、研究、创新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主动研究问题,积极发展自我。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学习策略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们的成效高低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使用是否得当。从调查来看,由于学习策略运用不当,65.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自己的学习需要,他们选择自学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当然这种自学也包括逃课时间内的自学。即使在按时到课的学生之中,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采用“老师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的方式对待老师讲课。正如前文所述,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是大学生逃课根本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的教学与中小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以我国高校的课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