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溺死一只老猫》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552503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溺死一只老猫》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析《溺死一只老猫》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溺死一只老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溺死一只老猫》(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溺死一只老猫浅析溺死一只老猫 溺死一只老猫是台湾当代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叙述了在台湾省某县街仔镇清泉村发生的事情。代表着都市文明的大老板、银行高级职员、议员等人,因清泉村优质的水质,打算在此地修建一个游泳池。此举遭到了以阿盛伯为代表的村民的强烈反对。但最终抵抗不住都市文明的浪潮,游泳池最终建成。而阿盛伯在泳池建成的那一天赤身跳入泳池中,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出殡那天,当阿盛伯的棺材经过游泳池前,四周的铁丝网还是关不住清泉村的小孩子偷进去戏水的那份愉快的如银铃的笑声。 小说中的阿盛伯是村民的代表,更是乡土文明的代表。在经历这件事情的前后,他的信念也在随着变化中。刚开始的那种宗教型

2、的人格就逐渐消失了。当游泳池完全落成的那一天,他心中的信念便开始绝望。最后跃入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民权初步”阶段,阿盛伯一下子成为了维护清泉村的代表。成为了反抗权利、维护乡土、反对现代社会的代表。没什么文化,不善言谈的他却在村民大会上据理力争。“孔子公说的几句话我倒听人说几句,那就够我用了。”阿盛伯的这句话深刻体现了他的中国典型小市镇人心理,守旧、封建。但最后的回答:“因为我爱这一块土地,和这上面的一切东西。”则是对这类人的最好表现:对乡土有着近乎崇拜的心理。 在“第一回合”阶段,随着事件发展的深入,阿盛伯的支持者其他村民们,逐渐感到懊悔不已,再怎么想到龙目或是整个清泉也激不起一丝力量

3、来反抗,甚至于有人连隐藏在意识里的意志也没有了。而阿盛伯却仍在固守,他靠着那份骄傲使他显出一种宗教性的安之若素。就像文中说的:“忠于一种信念,整个人就向神的阶段升华。”这种信念就是前面提到的对乡土的崇拜。 到事件的尾声,失去村民们支持的阿盛伯孤独而焦灼地苍老了许多。他已经没有了支撑他继续抗争的信念与后盾。最后悲惨的死去,只留下一个名字,什么都没有了。 小说以老猫比喻阿盛伯,暗示阿盛伯的处境,就像一只垂死的老猫一样。孤独、无能为力,做着最后的挣扎向代表着工商阶级、权势阶级的都市文明抗争。而他这样充满正义的英雄之举反倒只得到了那些“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对待。村民的冷漠、县长的冷漠、朋友的冷漠、小孩的

4、冷漠 小说最后的那串如银铃般的笑声颇有讽刺意味。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实社会人性中的负面因素进行了冷峻审视和典型性批判。人性的麻木与冷漠是导致阿盛伯悲剧产生的根源所在。当时正处于台湾社会动荡的转型期自然形态的小农经济解体,向带有浓厚半殖民地色彩的资本主义工商经济转变。固有的价值观念日益动摇,传统的道德伦理日趋衰落并面临崩溃。人们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来的精神病态是作者所要批判的。 “国民性批判”是台湾早期乡土小说的重要主题。作者通过叙述阿盛伯的死这件事,批判同情心缺乏的可怕的国民人性。笑声看似具有喜剧效果,其实是加重了悲剧性的意味。黄春明的小说,语言看似平淡、通俗、浅显,却暗藏深刻的思想;情节看似俗套,却充满现实的作用。 于不经意之着墨,突显深刻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