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7524292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6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共34页)(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不定积分的例题分析及解法这一章的基本概念是原函数、不定积分、主要的积分法是利用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对于第一换元积分法,要求熟练掌握凑微分法和设中间变量,而第二换元积分法重点要求掌握三角函数代换,分部积分法是通过“部分地”凑微分将转化成,这种转化应是朝有利于求积分的方向转化。对于不同的被积函数类型应该有针对性地、灵活地采用有效的积分方法,例如为有理函数时,通过多项式除法分解成最简分式来积分,为无理函数时,常可用换元积分法。应该指出的是:积分运算比起微分运算来,不仅技巧性更强,而且业已证明,有许多初等函数是“积不出来”的,就是说这些函数的原函数不能用初等

2、函数来表示,例如;(其中)等。这一方面体现了积分运算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微积分本身的发展,在第7章我们将看到这类积分的无限形式的表示。一、疑难分析(一)关于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的几点说明(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定义在某区间上的函数,若存在函数,使得该区间上每一点处都有,则称是在该区间上的原函数,而表达式称为的不定积分。(2)的原函数若存在,则原函数有无限多个,但任意两个原函数之间相差某个常数,因此求的不定积分时,只需求出的一个原函数,再加上一个任意常数即可,即。(3)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是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只是的某个原函数,而是的全部原函数,因此一个

3、原函数只有加上任意常数后,即才能成为的不定积分,例如都是的原函数,但都不是的不定积分,只有才是的不定积分(其中是任意常数)。(4)的不定积分中隐含着积分常数,因此计算过程中当不定积分号消失后一定要加上一个任意常数。(5)原函数存在的条件:如果函数是某区间上连续,则在此区间上的原函数一定存在,由于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区间上都是连续的,所以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都有原函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初等函数的原函数很难求出来,甚至不能表为初等函数,例如下列不定积分都不能“积”出来,但它们的原函数还是存在的。(二)换元积分法的几点说明换元积分是把原来的被积表达式作适当的换元,使之化为适合基本积分公式表中的某一

4、形式,再求不定积分的方法。(1)第一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令若已知,则有其中是可微函数,是任意常数。应用第一换元法熟悉下列常见的微分变形(凑微分形式)。(1)、具体应用为 = (2) 、均为常数,且。例如:(3)为常数,(4)且;(5)(6)(7)(8)在具体问题中,凑微分要根据被积函数的形式特点灵活运用,例如求时,应将凑成;求时,应将凑成;而求时,就不能照搬上述两种凑法,应将凑成,即。(2)第二换元法积分法:令,常用于被积函数含或等形式。常见的元理函数积分所采用的换元式如表5-1所示:表5-1代换名称被积函数含有换元式三角代换无理代换即即为的最小公倍数(3)同一个不定积分,往往可用多种换元

5、方法求解,这时所得结果在形式上可能不一致,但实质上仅相差一常数,这可能过对积分结果进行求导运算来验证。(三)关于积分形式不变性在讲第一换元积分法时,讲过这样一个定理:如果,那么有,其中是的可微函数。这个定理说明:(1)积分变量无论是自变量,还是中国变量,积分公式的形式不变,这一特性叫做积分形式不变性。(2)根据这个定理,基本积分表中的既可以看作是自变量,也可以看作是函数(可微函数),因此基本积分表中的公式应用范围就扩大了,例如基本积分公式现在就可以看作是其中括号内可填充任意一个可微函数,只要三个括号填充的内容保持一致即可,这也正是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的由来,即如果被积函数能够写成的形式,且已知,

6、则有 同学们在应用积分不变性时,一定要注意三个括号内的内容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将出现错误。(四)分部积分法设是可微函数,且或有原函数,则有分部积分公式:或 当被积函数是两个函数的乘积形式时,如果用以前的方法都不易计算,则可考虑用分部积分法求解,用分部积分法求积分时首先要将被积函数凑成或的形式,这一步类似于凑微分,然后应用分部积分公式,或,再计算,即得到积分结果。显然,用分部积分法计算不定积分时,关键是如何恰当地选择谁做和的原则是:根据容易求出;要比原积分容易计算,实际中总结出一些常见的适用分部积分法求解的积分类型及其和的选择规律,一归纳如表5-2。表5-2分类不定积分类型和的选择IIIIII或或

7、说明(1)表5-2中,表示次多项式。(2)表5-2中的等函数,不只局限于这些函数本身,而是指它们代表的函数类型,例,表示对所有正弦函数均适用,而表示对所有均适用,其它几个函数也如此。(3)III类积分中,也可选择(或),无论怎么样选择,都得到递推循环形式,再通过移项、整理才能得到积分结果。(五)有理函数的积分有理函数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多项式:它的积分根据积分公式表即可求得,是最易计算的类型。(2)有理真分式:从代数理论可知,任何有理真分式都可通过待定系数法分解或下列四种类型的最简分式的代数和:其中为常数,。因此求得有理真分的积分归结为求上述四种最简分式的积分。(3)有理假分式(分子次数

8、不低于分母次数);任何有理假分式都可分解为一个多项式和一个有理真分式之和,而这两部分的积分可分别归结为(1)和(2)综上所述,有理函数的积分实质上归结为求多项式的积分和最简化式的积分,而前者是易于求得的,后者可通过凑微分法求出的结果。二、例题分析例1 为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1)( )是函数的原函数A BC D(2)若满足,则( )A BC D(3)下列等式中( )是正确的ABCD(4)若,则( )A BC D(5)下列函数中,( )不是的原函数。A BC D解(1)根据原函数的概念,验证所给函数是否满足。由于A中B中C中D中故正确选项为D。(2)根据不定积分的性质可知于是故正确选择为(3)

9、根据不定积分的性质可凑微分的原则知其中是变量或可微函数,据此可知:A中应为(缺)B中应为(缺)C中应为(不应没有)D中应为正确选项应为D(4)设则,于是正确选项应为D(5)根据原函数定义,对所给答案一一求导可知不是的原函数,故正确选项B。例2 给出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1) ;(2) ;(3)若,则 ;(4)通过点斜率为的曲线方程为 ;解(1)设,则,于是 应填(2)设,则应填(3)由于,故因此应填注意:(4)设曲线方程为,则于是通过点,则有,即,故所求曲线方程为例3 求下列不定积分:(1); (2)(3); (4).分析 题目所给的不定积分,都不能直接利用基本积分表中的公式计算,但稍作变形后

10、,再利用不定各分的运算性质,便可得出结果。解 (1)根据积分公式 在此故原积分 (2)由于,根据不定积分的运算性质,有 (3)(4)由于,所以小结:(1)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许多不定积分往往不能直接得用基本积分表进行计算,而要先对被积函数作适当变形,使之化成积分表中所列形式的积分后,进而才能计算出结果,一般说来。所采用的恒等变形手段主要有:分式拆项、三解公式恒等变形等,要求读者熟悉这些手段。(2)将一个不定积分拆成几个不定积分的代数和后,求每一项的不定积分时,不必将每项不定积分中的积分常数一一写上,而只需在最后积分结果中统一加上一个积分常数C即可。(3)检验积分结果正确与否时,只需将所得结

11、果求导(或微分)即可,若其导数(或微分)等于被积函数(或被积表达式)时,则说明所得积分结果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 例4 求下列不定积分(1) (2)(3) (4)解 (1)由于,所以(2)由于,所以(3)由于所以故 原积分(4) 例5 计算下列不定积分(1) (2)(3) (4)分析 观察这些积分中的被积函数,发现它们都不符合基本积分表中的公式表式,即使进迁适当的变形也化不成表中公式的形式,因此需采取新的方法换元积分法求解。解 (1)观察题目发现,此被积表达式与基本各分表中公式 (*)类似,但又不完全一致,那么能否套用公式(*)直接得到呢?经检验积发结果知,这样做是错误的,原因是公式(*)中

12、的被积函数已换为,而积分变量的微分依然是,没有相庆地换为。正确的做法是先设中间变量,然后使被积表达式化成公式(*)的形式再求解。设,则,于是再将代回,得原积分注:本题也可不写中间变量,而用凑微分法来解:根据有 (2)设,则,于是本题也可采用凑微分法求解:由于,想到公式于是有(3)设,则,于是 如果熟悉凑微分式子(4)设,则,于是或者用凑微分法计算:因为所以用第一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计算不定积分时,要根据被积函数的形式来决定如何来设置中间变量或凑微分,一般常见的符合凑微分形式的不定积分类型可参阅疑难解析中的(二)。例6 计算下列不定积分:(1) (2)(3) (4)解 (1)设,则于是或凑微分法计算:由,得(2)观察题目,不易直接看出如何进行换元,不妨将积函数先做变形联想到积分公式,于是有熟练掌握凑微分形式后,可以省去换元步聚,直接求出结果。(3)由可以看成是于关的函数,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