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5746392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纳溪区逸夫实验小学 黄永刚问:语文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语文素养的立体构建。苏教版教材按目前这种体例编排,主要是不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呢? 答:不少老师在与我们的交流中都提过单元安排问题。我们教材编写的体系是受什么制约的呢?我以为,主要是受语文学内在规律的制约。有老师提出,学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学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其实恰恰就概括出了母语学的特点。常言道,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理科学像筑塔一样,它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而母语学是一个逐步积累、内化的过程,像聚沙一样由少到多、慢慢累积的过程。所以说母语学

2、具有非线性、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母语学的过程是一个语言模型、思维惯、生活经验、审美取向、情感体验等多维融合、逐渐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是靠编排线性的单元专题就能奏效的。所以我们编写教材时,首先考虑为孩子提供符合他们语言多维建构需要的、丰富多元的、文质兼美的精品课文。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语言学是一种自然之道。他们从出生起就开始学语言,凭借着对母语的敏感,孩童们在一个多维并进、反复实践,逐步积累的语言环境中接受母语教育。而作为儿童母语学的范本,文质兼美的课文是编者编选教材的第一追求。诚然,课文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联系,也正因为这种联系而将它们组合在一个单元之中,但这种联系有时也是宽泛的、宽松的

3、。因为儿童直接学的不是从课文中抽象出来的所谓主题,而恰恰是一篇篇优秀的课文语言本身。如果严格规定每个单元的主题,就可能造成一些优秀选文因与主题不符而被舍弃,也可能会因为主题的需要而使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文章人选,这显然是舍本逐末之举。我们一方面打破过去以知识点、能力点为体系的单元组合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规律的、便教利学的语文教材体系,几年来,这种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提倡独立思考,不搞简单的拿来主义,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在继承母语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精品。现在看来,这对形成一套有特色、有生命力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吕叔湘先生说的一句话很

4、有道理,他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惯。不管是听、说、读、写,必须要达到惯、技能,达到这个程度才管用。当然这里面也有知识,但主要不是知识系统的构建,它是技能形成,惯形成,达不到这个水平是没用的。所以课标在对语文学规律性的表述上,特别强调了要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靠什么?靠平时日积月累,经常地读书,经常地思考,总之一句话,经常地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当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语文水平提高了。这也说明了苏教版教材摈弃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的传统做法,而代之以字词句篇因课设练循环往复综合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 问:应该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量

5、还是比较恰当的,既不是很多,也不是没有,对此是不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淡化“训练”的思想呢?每篇课文后面为什么都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读写词语等近乎“千篇一律”的练呢? 答:在一段时期内,语文教学中的训练被提到了不恰当的高度。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宝贵的童年淹没在题海之中,机械的训练使本来意趣横生的语文变得枯燥乏味。人文精神的失落、语文教育本位的失落使许多有见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感到忧虑。新的课标针砭时弊,在课标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入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对语文性质与地位的这一阐述是正确的、深刻的、划时代

6、性的。为了克服语文教学繁难偏旧的倾向,新课标确实淡化了训练的提法。在两万字的标准文本中,仅在教学建议部分的第四小点“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提到一次训练,而且给予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标准”的研制者觉得还不够,接下来又说:“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读这一段话,有几点要明白:训练是要的,特别是针对基本技能形成的训练尤其需要。这种训练有一个前提: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语言的“感悟和运用”,防止把训练的位置提得过高,从而偏离语文教育的目标。保持学生学的后劲,留给学生充足的

7、空间,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课标”里削枝强干、以简驭繁,提出了“识、写、读、背、作、”的语文学“六字诀”,固本培元,着力为学生夯实语文基础。为了凸显这六个字的语文学目标,我们在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相应的练,反复出现,目的就是给老师以强烈的目标暗示。同时,也是留给学生以必要的训练机会。研究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练的老师,有的曾经认为这个练比较单调,其实,这正是苏教版的明智选择。将可有可无的练一刀砍去,这样才有可能练就学生语文教育的“童子功”: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学惯等等。有人说苏教版教材的训练安排是以读书为“经线”,以“

8、双基训练”、情感体验和迁移运用为“纬线”,使学生在读书中得以积累语言,形成语感,历练技能,陶冶情怀,发展个性。这种经过科学安排的、日积月累的训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将对儿童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苏教版小语教材是重视训练的,也是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的。而那种失去了固有的活力和生机的语文训练是应该摈弃的。 问: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注意为学生打好文化底蕴的? 答:什么是文化?按学术界的通行做法,概念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阐释。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文化则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文化系统,包括价值

9、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系统则是其核心。要探析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无疑当取后者。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主要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包括狭义文化所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就教育的本义来说,也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语言中人文主义情怀、智慧和创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担当着传递汉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 那么,我们的教材是如何注意为学生打好文化底蕴的呢? 以“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为例,可分惯、课文、作、单元练

10、几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惯篇”安排了“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两个专题,不仅让学生学会读“有字书”,还让学生学会读“无字书”,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立足打好素质基础,蕴含了对教育对象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精神“矿藏”。“练”中一般设置“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内容,就拿“读读背背”来说,主要编排了“语串”和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等,意在开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让学生

11、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可见,我们遵循的是掌握工具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多彩而悠久的汉文化、正义和爱心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

12、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和实践(修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

13、能力。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14、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和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

15、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过程和方法目标。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在实践过程中学、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作”“综合性学”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使学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

16、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兴趣、信心、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