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46216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初读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 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 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 3.作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你们课下是如何交流的? 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板书:与众不

2、同、令人惊异) 二深入学习课文 1.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儿呢? (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 “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实属不易。 “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读、齐读。 2.揣摩“形成

3、”,感受奇异。 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1)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2)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 (3)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 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作准备,免得遗忘。) (4)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 时间漫长:约摸一万年。 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4、松脂不断地往下滴。 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 (5)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儿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 (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 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6)“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点明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 (7)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

5、的形成过程。 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 地壳变化:淹没在泥沙下面。 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 3.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 自读第二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4.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第18自然段:能够从哪儿感受到?(“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

6、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3)我们再来看看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和前文中的哪些描写相吻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瞎想。) 作者的这段描写也是很有层次的,我们不妨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三揣摩写作特点 1.这是一篇说明文,与你以前读过的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动植物富有人情味 2.本单元也要求我们写一篇说明文,到时可以采用这种写法试一试,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教学反思: 1.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多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2.教师应将板书与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有机结合,提高效率。

7、 3.课后布置小练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童话。 备课资料 柏吉尔(18041882)德国作家。著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琥珀的故事等。 本文是根据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写的。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了许多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 乌拉波拉故事集是一本集聚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由十五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组成,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琥珀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艺术品。琥珀是由千万年前的植物所分泌出来的树脂,经

8、过地壳变动而深埋地下,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天然化石。 黄河象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远处,几棵栎树呆立

9、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

10、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二百万年间,大地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上升为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在老象安息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的大河黄河。又不知过了多少万年。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