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7447431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绛:每个人全部含有双重本性 文丨杨绛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和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我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两种不相容的本性。出生的婴儿只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换上洁净的尿布,就很满足地躺在床铺上,啃着自己的拳头或脚趾,自说自讲,或和旁边的亲人有说有讲,尽管说的话谁也不懂,婴儿纯是一团和爱。出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母亲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不过婴儿的笑总是可爱又令人愉快的。婴儿逐步长大,能听懂大人的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欣;假

2、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一岁左右,全部懂事了,不会说也会嗯嗯地比划着指着示意。会说话了,会叫父亲母亲等亲人了,这时什么全部懂,什么全部学。小娃娃最令人感到她有灵性良心。她知好歹,识是非,要好。她们还没有代表个人意识的“自我”。小娃娃全部不会自称“我”。大人责骂称呼她,如“宝宝”“娃娃”“毛毛”“臭臭”,还要加上一个“乖”;尽管“乖”字还不会说,咬着舌子也要自称“乖”。我认识亲友家不知多少“乖宝宝”或“乖毛毛”等娃娃呢。有些人说,要好不是天性,是母亲教的。小娃娃怎么教呀?无非说:孩子要乖啊,要听话啊。她们以为这就是好。小娃娃全部要求好,长大了才知道犟,长大

3、了才有逆反心理呢。天真未凿的婴儿,是所谓“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婴儿全部是善良的。有凶恶的婴儿吗?婴儿没有凶恶的,不过婴儿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会消失。小孩子逐步成长,逐步不乖,伴随身体的发育,个性也增强,食欲也增强。孩子到了能吃糕饼的时期,就嘴馋,爱吃的东西吃个没完。个性和善的,还肯听大人的劝阻,倔强的,会哭哭闹闹争食。父母出于爱怜,往往纵容。孩子吃伤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药。生病吃药全部是苦恼的,聪慧孩子或乖孩子会记住,就肯听话克制自己。食欲强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通常孩子,越大越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只要自己吃,不让他人吃。但两岁三岁,还是孩

4、子最可爱的时期,四岁五岁就开始讨厌了。我们故乡有几句老话:“三克气,四有趣,五讨厌,六滞气,七岁八岁饶两岁或七岁八岁,猫也讨厌,狗也讨厌。” 说的是虚岁。每个地方,全部有类似的老话,因为这是普遍的情况,孩子越大越讨厌。为何呢?孩子的身体逐步发育,即使远未成熟,已能独立行动,能跑、能跳、能奔、能蹦。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冒出来了。孩子开始不乖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应该乖;人家说她不乖,还以为没趣或心虚。可是刚冒出头的“我”,自我感觉良好,一心只想突出自己。“人来疯”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吗?孩子好争强,爱卖弄,会吹牛,会撒谎。孩子贪吃争食,还会抢,还会偷,还会打骂吵架,欺负弱小。孩子五六岁,早熟的,欲望

5、也在觉醒。欲念愈多,身体的兽性愈强。西方人说,人有七种大罪: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佛家所谓贪、嗔、痴。这种种罪恶,全部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孩子开始有“我”多种罪恶全部逐步露出苗头来。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就造成骄傲。要这要那,不管吃的、穿的、用的全部要,就是贪婪。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谓“六欲”,指容色、体态的娇美,巧言娇笑的姿媚,和皮肤细腻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传说小和尚伴随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见了女人,问这是什么东西。老和尚说,这是老虎,要吃人的。但小和尚上山后,其余不想,只想老虎。“沙弥思老虎”就是现成的例子。欲望受阻,不就激发恼怒或愤恨吗?贪吃不用说,哪个健

6、康的孩子不贪吃呢?嫉妒也是常情,我不如人,我就嫉妒她。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劳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每一个罪恶全部引发另一个或多个罪恶。譬如我骄傲,就容不得他人比我强;我胜不过她,就嫉妒她。嫉妒人,妒火中烧,自己也不好受。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灾乐祸。妒引发恨,恨她就想害她,要害人就不择手段了。这么一连串地由一个恶念会产生种种恶念。比如贪吃贪懒,就饱暖思淫。这时期的孩子,可说“众恶皆备于我矣”。这里就要谈谈荀子“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据荀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这话正可解

7、释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第二句话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伪”指人为,不是虚伪。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成好人。这确也是实情。不过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逐步发展出来的。她说人性本恶,是忽略了人的婴儿阶段。忽略了最初的婴儿阶段,就否认了人的本性,也否认了她自己肯定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本性难移”是我们已经肯定的。假如本性恶,就改不好。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发展后改变了,经过努力,还能改好。如本性是恶的,就改不好了。我曾读到一则真实的记事。某英国人驯养了一头小老虎。老虎养大了,仍像猫狗似的跟在她身边,

8、和她很亲昵。一次,她睡熟了,老虎在旁舔她的手,表示亲爱。舔着舔着,舔出血来了。老虎舔到血腥,本性发作,把她的手咬来吃了。“本性难移”是不错的。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说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荀子性恶之说是不全方面的,有缺点的。但她说“善者伪也”,还得认可人性本善,才学得好;不然荀子也难于自圆其说了。通常五、六岁孩子全部上幼儿班了。在家有家长管教,在学校由老师管教,同学间也相互竞赛,相互督促、鼓励。在家娇惯的孩子,在学校就争取做好学生了。孩子到了九岁、十岁,逐步会改好。小孩子自己也会管自己。比如小孩子怕吃苦药、怕打针。可是她们很有灵性,也懂道理。假如给她们讲明得吃药、得打针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药

9、,也能忍痛,尽管噙着眼泪,撇着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激励下,说“不苦”“不疼”“不痛”或“不怕”。有的小孩尽管事先和她讲明道理,事到临头,就哭闹着不愿承受了,得大人捉住胳膊打针,捏着鼻子灌药。因为个性不一样,而孩子的克制功夫也强弱不一样。孩子接收家里的管教,接收学校里师长同学的熏陶,再加自己有灵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纵容下养成的种种劣根性,会有所改进。假如顽劣不受管教,或亲人一味纵容,这孩子会变成坏孩子。坏孩子多半是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她们先是逃学,结交坏好友,结成一伙,殴斗闯祸,无所不为,成了不受管教的坏孩子。这就是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论不教,纵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苗子成了坏人。假如她憬然觉悟,依然能够成为好人;而迷途知返,会比通常唯唯诺诺的人更加好,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西方人也说:浪子回家,该宰了肥牛款待。这是人的灵性良心,战胜了一己私欲。人,首先有灵性良心,首先又有个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和肉是不友好的。不友好的两方,必定引发矛盾,有矛盾就必有斗争,有斗争就必有胜败。胜者或是消亡了对方,或是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斗争能够不停,但矛盾必求统一。统一以后,“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这不是三言两语就所能说明的。怎么斗,怎么统一,全部值得另立专题,仔细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