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7179164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此处为论文中文题目,要求居中填写主标题不超过24个汉字;可加副标题(副标题前加破折号),副标题与主标题间空一行的位置主标题:黑体,小二,居中副标题:楷体_GB2312,四号,居中阅后删除此文本框。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关于从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学生 王凯学 号 0809100129指导教师 汪化云二级学院 人文学院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班 级 08文学2012年2月 / 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谶语看人物结局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 言谶语始于远古民族对语言神秘功能的崇拜,也是语言模糊功能的一种体现。说文解字云:“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广雅

2、释诂四云:“谶,纤也。其义纤微而为效验也”。总之,所谓谶,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具有迷信与玄幻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谶因干预朝政、蛊惑人心而渐渐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也逐渐褪去了神学的外衣,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家开始将这种特殊的语言手段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红楼梦之前,文学利用谶语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中,直到红楼梦出现,情况才得以最后改观。较之前代作品, 红楼梦谶语的独到之处首先体现在谶语的形式大大增加了,这也是它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单是前80回中预言人物命运、事件发生的各种谶语,就令人目不暇接。雪芹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谶语形式,自己还多

3、有创新。粗略统计,红楼梦中出现的比较重要的谶语形式和载体有:图谶、诗词谶、语谶、梦、灯谜、酒令和戏文几大类。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从解读红楼梦中这些重要的谶语进行展开。2 图谶和诗词谶红楼梦一书在第五回警幻仙子引宝玉浏览十二钗簿册,每位女子的册子除诗文外都配有一幅图画,图谶主要是集中在此处。对图谶的理解必须要和其相应的题词结合起来阅读理解。周汝昌、俞平伯等人认为,图谶,雪芹是对唐代推背图的模仿和改造。但是这些画上绘制的或人物、或景致、或花鸟,用来暗示红颜薄命的主题,更多了一份诗意与伤感。它与诗词谶相互印证,形成了独特的谶语形式,揭示了故事的最终结局。红楼梦的诗词谶还包括小说中出现的大量词、曲、赋

4、等韵文。韵文语言信息含量大,其构筑的意象渗透性广,因此以韵文来进行象征暗示更容易获得艺术力。有预言性质的谶语第一曲是春梦歌,是太虚幻境女子们一起唱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是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时,听到女子们的歌唱,听歌的时候是在梦中,因此歌词也如同梦境一样,有种飘渺恍惚之感觉。蔡义江认为,这首诗的第一句“春梦随云散”讲春梦如天上的流云般漂散不定,还是流云如梦幻般变幻莫测,二者融为一体。下句的“飞花逐水流”,这里的“逐”,作追跟随讲1。蔡义江解释道,落花飞向流水,随水漂流,也是飘忽不定,又一去不返。这里的春云和落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意境,然后推与说明人世间事,使全诗的

5、落句为“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意思是说,人间事本来就是无定准,不存在永恒,因此何必去自寻烦恼呢。傅光明评价这首诗时说:“这一首短短二十字的小诗,却蕴涵着这么深微的容,构成这么渺远的意境,与后文情节故事中为人物代拟的诗作是不同的。”2大观园诗社建立后众女儿所赋之诗词,各各暗含她们的命运,是历来不争之事实。以林黛玉的葬花词为例来说,葬花词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周汝昌认为,这首诗仿佛无意之中预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来的结局,这在明义的题红楼梦中可得到印证。其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辞,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6、。同时,周汝昌先生认为黛玉的桃花行写得也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薄命桃花也就是她最后不幸命运夭亡命运的象征。3蔡义江先生解读红楼梦时,写道“脂评诗有两句曰:“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虽然宝玉后来弃宝钗为僧,皈依佛门,以报答黛玉对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但这也是徒然而已。因为黛玉似桃花,被风雨打落而飘散无踪了。” 7这里可以看到,批者必然知道后来黛玉是怎样死的,诗中巧妙地寄寓了她的未来。3 语谶、梦和灯谜红楼梦一书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语谶、梦以与灯谜,这些谶语对解读红楼梦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书中人物日常所说的话语也往往流露出日后安排。最明显的是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惜春笑言:“我这里正和智能

7、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4梦主要有两处,一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中又有许多诗词谶语夹杂,再一处便是可卿死后托梦凤姐,告之贾府日后面临破败的危险,须早作打算。灯谜最重要的为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写了贾政命众人制作灯谜,除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含着自己后来的命运遭遇。周汝昌先生解读道,贾母的“猴子身轻站树梢”,谜底荔枝,其谐音为“离枝”,暗示将来“树倒猢狲散”。又如“原(元)迎(应)探(叹)惜(息)”的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的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一响而散的爆竹

8、,用来隐喻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可以说恰到好处。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5,是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了狼绍祖横遭摧残。64 酒令和戏文书中喝酒行令的描写有多处,酒令如射覆、拇战、掣签等, 如在第二十八回的时候,写宝玉等人在紫英家喝酒行令,规定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并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有“席上生风”的句子。宝玉作的行酒令是:“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7首句“青春已大守空闺”成了后来他出家,宝钗守寡的预言。蔡义江先生说,“悔教夫婿觅封侯”,看似随便,不过是信

9、手用了一句唐诗,其实,却非常贴切地暗示了宝玉弃钗为僧的原因因为宝钗尽说些劝他“仕途经济”的“混帐话”。8“雨打梨花深闭门”,是宋人观忆王中的诗句。周汝昌先生说,这首诗本是一首怀人不归的感伤诗,这是宝玉走后宝钗空闺闭门、庭院寂寞的写照。又“梨”在民间常作“离”的谐音。用来说“女儿”宝钗,其含义真的是再好不过了。与宝玉相反,玉菡酒令中说的“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娼妇随真和合”、“花气袭人知昼暖”是他后来娶袭人为妻的吉谶。9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神前拈戏。周汝昌先生对拈出来的戏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一出是白蛇记、第二出是满床笏、第三出是南柯梦。白蛇记满床笏出来,贾母都有话说,唯独到了第三

10、出“贾母听了便不言语”。因为这三出戏文触到了老人的隐痛与担忧,贾府分明走得不就是这条道路吗?10王蒙先生认为,是雪芹借戏文影射着贾府的兴衰。白蛇记是贾府当年的兴起。满床笏出自旧唐书神庆传,这显然是指贾府元春入宫、多人袭爵,影射着当下贾府的鼎盛。贾元春省亲之时确实能感觉得出贾府的运道如日中天。可惜这种繁华里暗含着危机。只有这个耄耋老人才能品味出来。第三出戏文就是南柯梦,其中淳于棼入大槐安国历享荣华富贵的南柯一梦,就是影射着贾府的败落。115 结语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小说文本中无与伦比的厚重感和神秘性引发了人们无数的争论。而书中的谶语恰是这种神秘与厚重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蔡义江在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

11、赏中就特意标有“谶语式的表现方法”一节,称:“红楼梦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一种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特殊现象,那就是作者喜欢用各种方法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12其实,诗词谶手法的运用只是红楼梦谶语的一个方面,作为红楼梦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谶语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分析理解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出现的众多谶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生,他们的命运随着我们的阅读而在作品中一步步地展现,最后终于看到了结局,经常使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原来作者早就设计好了是这样的啊。令我们的期待视野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参考文献1 蔡义江.论红楼梦佚稿M.:古籍,1989.2 傅光明.周汝昌

12、红楼演讲录M.:线装图书XX公司,2007.3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中华书局,2009.4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2008.5周汝昌.红楼小讲M.:,2002.6 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图书影印本,2004.7 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人民文学影印本,1975.8 蔡义江.蔡义江解读红楼梦M.:漓江,2008.9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人民文学,1976.10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文艺, 2010.11 王蒙.红楼启示录M.:三联书店,1996.1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中华书局,2004.13 程若旦.红楼梦谶语艺术魅力探源兼议对红楼谶应持的态度J.南都学坛:师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5).14 倩.A Cognitive Analysis of Poetic Metaphor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wo CasesD.:师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15 Ann Waltner.One not becoming a heroine: Lin Daiyu and Cui YingyingJ.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