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7178166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 透镜 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现象后 ,对光的折射的一个具体应用。并且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眼镜、照相机、显微镜等等光学仪器镜头都是透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研究透镜成像及其应用做铺垫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直观现象比拟感兴趣 ,喜欢动手 ,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生活中怪事入手 ,激发学生好奇心 ,引出问题 ,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设计思想基于以上分析 ,这堂课的主导思想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设

2、计实验观察解释展示的流程进行教学 ,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相互协作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在体会的过程中完本钱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了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2.通过实验探究 ,了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3.会画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会利用太阳光粗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学生自定目标学生根据自学或小组讨论 ,确定进一步学习目标:例如:不同的凸透镜焦距不同 ,有什么具体关系?教学重点难 点重点凸透镜对光有会聚

3、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难点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导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 使学生小组合作 ,自主实验 ,探究交流 ,展示补充 ,归纳结论。教师对各实验小组进行评价 ,并对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 ,各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学仪器每小组凸透镜凹透镜各一只 ,透镜对光的作用演示仪一套。导学模式“三段九环节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指:课前、课中、课后。九环节指:预习质疑创境生疑确定目标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分层检测反应评价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课前:预习质疑前一天自习时间课中:创境生疑导入新课确定目标指

4、导学生自主预习出示课件 ,讲述报纸上曾经报道过这样的怪事:在一场大雨过后 ,云开日出 ,风和日丽 ,森林公园某处却突然起火了 ,幸亏发现的早 ,抢救的及时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及多大的损失 ,事后人们分析起火的原因 ,竟是一个被随意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在下雨时进了水造成的。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透明塑料瓶竟能引发火灾呢?同学们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吗?就请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来解开心中的疑惑吧。出示学习目标 ,并整合学生提出的进一步学习目标。复习稳固 ,课前热身1.当光从空气_到水中或其它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向_偏折,此时折射角_入射角.2.在以下图中画出光线进入三棱镜后再射到空气中

5、的光路图.方法总结:当光线射向三棱镜,经过三棱镜后光线向_偏折阅读课文 ,完成学案 ,提出质疑:学生边听边思考。全体学生一起读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由班长反应课前预习情况 ,以及提出同学们在预习中的质疑:例如:不同的凸透镜焦距不同 ,有什么具体关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大胆质疑 ,带着问题进入课中的学习 ,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表达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以学定教 ,明确学习目标 ,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整合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6、 图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师边听学生展示 ,边找到问题 ,同时对学生没有讲到的内容 ,进一步引导、分析、解决。学生体会分析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时 ,容易出现认为凸透镜就是外形凸出来的 ,凹透镜就是外形凹进去的误解。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题目;判断以下透镜分别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引导易错学生自己分析解答 ,其他学生纠错解决 ,得出正确结论。 教师提出:通过学习任务一的学习与展示 ,我们了解了透镜的分类 ,即各自的特点 ,为什么他们特点不同?为什么不同的人佩戴的透镜种类不同?是不是它们对光的作用不同?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亲自通过实验来探究吧。展示学习任务一: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_。2. 仔细

7、观察自己或同学的近视眼镜和奶奶的老花镜远视眼镜 ,有什么不同?也可以垫上透镜纸用手摸一摸透镜的分类:一类是: _ ,特点是:_另一类是:_ ,特点是:_3.通过阅读课本 ,了解要观察透镜 ,需要知道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光心:小试牛刀:试着画出光线经过透镜光心的光路图 合作探究展示学习任务二:提出问题:患有近视和远视眼的人佩戴的透镜种类不同 ,是不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同呢?凸透镜凹凸镜分别对光有什么作用呢?作出猜测:学习任务一 ,学生通过自行阅读课本 ,动手操作 ,即可顺利解决。设计观察、动手摸身边物品 ,贴近生活 ,表达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边学边练 ,通过练习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

8、提供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的时空 ,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猜测 ,设计实验 ,合作探究 ,收集证据 ,交流评估 ,进而解决问题。充分表达出学生的主体性。培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此环节学生在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时 ,有可能不利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演示仪进行实验 ,老师要鼓励利用身边实验仪器的学生 ,并让他们大胆展示。可能有学生利用手电筒发出的平行光借助透镜在墙上演示实验;还可能有学生利用太阳光借助生活中的放大镜、老花镜利用白纸演示实验等。设计实验环节 ,学生可能实验只研究平行光入射透镜后对光的作用 ,此时教师要引导提示学生:只做一次实验就得结论行不行?只

9、研究特殊的光线平行光入射透镜后对光的作用就得结论行不行?此环节可能有些小组除了得出本实验要研究的结论外 ,还进行实验研究出了课前由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中的内容:例如研究出了不同透镜焦距的具体关系。大胆鼓励学生展示。 此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 ,自行解决这局部内容。教师只需认真听 ,看有没有语言表达错误。实验器材:可选择教师提供的器材 ,也可自行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实验:可以参照课本 ,也可自行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 ,接着做本身发散、会聚的光入射透镜后 ,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归纳实验结论:并画出相应的光路图讨论交流展示学习任务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 ,这个点叫做_ ,用字

10、母_ 来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 ,用字母_来表示。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养学生团结协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敢于利用身边物品研究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不仅完成了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 ,还完成了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归纳总结分层检测反应评价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 ,不要让太阳光直接通过透镜射到眼睛 ,以免损伤眼睛! 教师强调光路可逆性。同时现场拆手电筒的结构 ,让同学们验证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表扬学生都能成为创造家!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11、学生答复 ,学生检测是否正确 ,如假设学生都无法自行解决 ,教师引导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这个题目和开头的森林火灾是否一样呢?学生解释。发散 ,这些发散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会聚于一点 ,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_由于不是真正光线的会聚点 ,而是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 ,所以也叫虚焦点想想做做:1.能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试着解释。2.能否利用透镜 ,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为平行光?如果能 ,试着画出相应的光路图。自主归纳总结:分层稳固 ,反应提升1.如图 , 是凹透镜 , 是凸透镜(选填A或B) A. B. 2. 请将以下图中透镜的光路补充完整。3.古人有“肖冰取火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即学

12、即练 ,稳固所学 ,并完成性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全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都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课后:拓展延伸教师课下辅导学生完成。学生课后完成:根据光路图 ,选填适宜的透镜。并进一步理解总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具体含义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一些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所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供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板书设计5.1 透 镜一、透镜的分类: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后 凹透镜:发散作用评价设计小组 1 2 3 4 5 6 等级变现突出个人:等级分为:优 良 中 差评价标准:从展示时 ,声音洪亮 ,面向全体学生 ,知识点准确、到位、全面 ,组员参与度高 ,能够大胆质疑 ,小组合作融洽;以及课堂测验小组总成绩两方面考虑。课后反思本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能较为准确的把握三维目标 ,表达新课程的理念;而对于重点、难点的设计和突破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主体参与 ,分层优化 ,及时反应、鼓励评价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