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71788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摘要:中国加入WTO推动我国金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这给地处西北的宁夏金融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宁夏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对于宁夏这样一个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而言,无论从金融资本的总量和规模上,还是金融技术、人才、管理上,和国内其它发达省份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和外资银行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利用WTO带来的发展机遇,宁夏金融可以在金融信息化找到突破口,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词: 电子商务 金融信息化 虚拟经济一、现代信息技术使传统银行发展面临挑战 传统银行的主要特征是:吸收公众存款、集中社会信用;发放贷款使社会资源

2、得以重新分配;独有的结算系统实现信用的转移和权利的让渡。既银行在信用集散、风险集散和资金集散的过程中,获取利润。 电子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运作方式,以金融电子化为特征的金融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不断提升。特别是九十年代的新经济浪潮,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跨行兼并促进了整个金融业的整合,使传统银行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商业银行信用中介的功能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信用中介,即通过负债吸收公众存款,再通过资产业务将其运用。传统模式下,企业融资途径主要是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存在高度依赖性。网络信息技术使新的信用工具不断产生,投资渠道多样化,银行资金来源减少;企业融资

3、多通过资本市场,对银行的依赖降低,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银行的部分功能退化;二是传统商业银行垄断性支付中介地位受到挑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创新如虎添翼,自动柜员机、无人银行、网上支付使支付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柜台、网点正在逐渐被新兴的电子、网络支付工具所替代;三是由于发达的投资渠道、快速的结算工具、先进的支付手段导致资金高速流动,大大减少了资金的在途时间,使银行可支配头寸减少,使传统的信用创造受阻;四是由于支付方式等的变化导致金融服务方式方面的变化。银行拥有的客户资源将成为银行创新的主要源泉,银行必将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以优质的服务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二、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然走

4、向 在商业银行由传统的金融媒介主体向社会支付体系主体转变过程中,电子商务为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革命带来银行功能的转变,银行不仅是社会资金运动的中心,同时也是信息发布中心、商品交易中心和报价中心;银行既是货币流的载体,更是信息流和物流的基本平台。 首先,电子商务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全新的竞争规则,缩小了新兴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历史距离,改变了大银行和小银行不平等市场竞争格局,使不同类型的银行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公平竞争。 第二,电子商务还为传统银行个性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面对极大的金融商品选择空间的余地,客户将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特征,从而令银行业面临提高金

5、融创新能力的巨大压力,而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为之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第三,电子商务技术为金融业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存、取、贷款以及汇兑、代收、代付等服务可以在网上实现。这种一体化服务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本低、交易费用低,可为银行提供更大的获利空间。 第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银行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银行业不断整合、再造与变革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与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成为传统银行变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网络银行具有很多传统商业银行不能比拟的竞争优势:(1)成本低廉。网络银行的管理构架与传统商业银行有很大的

6、差别,它不需要设立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层机构,而是直接通过互联网络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客户只需在家中或办公室登录到银行的主页,点击自己所需的服务项目即可完成开户、存取款,支付、转帐等手续。这种直接的营销方式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可节省巨额的场地租金、室内装修、照明及水电费用;而且电子银行只需雇佣少量的人员,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2)资源共享。由于网络银行多为近几年才兴起的,所以在规模和资金方面无法与那些老牌的商业银行竞争。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兴网络银行的发展与壮大。它们充分利用大银行花费几十年时间和数百亿元建立起的客户服务系统,比如ATM机POS机,迅速扩大自己的客户群。(3)

7、服务个性化。网络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传统银行的营销目标一般只能细分到某一类客户群,难以进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然而,网络银行却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例如,网络银行可以根据客户本人的喜好设计个人支票,比如将其爱人的形象印在支票上,使支票更具特点,同时也增强了支票的防伪性能。 结合宁夏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宁夏应该结合物理网点发展“鼠标+水泥”式的网络银行。就是将网络技术与传统业务想结合,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去改造传统银行,实现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因此宁夏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要注意几个问题:(1)要以金融品牌为主导。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8、,不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差异日益缩小,客户的“注意力”将成为银行争夺的目标。金融品牌就是金融服务的脸,能不能吸引客户,品牌很重要。(2)要以全面服务为内涵。未来的金融业可以提供的服务产品将涵盖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几乎可以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为一身的“巨无霸”的产生,使银行的服务要面向未来更多的领域。(3)要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随着网络经济的深化,金融的网络将越来越高,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都将向虚拟化方向发展,银行业的虚拟化程度将是衡量商业银行实力的重要标准。(4)要以物理网络为基础。未来的金融企业将拥有多条服务渠道,网络将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营销渠道,

9、但客户对“面对面”式的亲切、互动的服务方式的需求决定了物理网络将仍然存在。因此对本省的银行网点仍要做到高质量的服务。 三、宁夏金融信息化的战略选择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陆续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它们会选择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领域与中国本地银行相竞争,特别在网上银行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等领域。宁夏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的总量、规模、产品上与其它银行相比没有优势,在技术、人才、管理上差距更大。但是银行网络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诞生,而中国出现网络银行则是1999年的事情。在金融信息化问题上,宁夏商业银行和不同类型的银行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平台。 金融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

10、金融业的发展。宁夏传统金融业怎样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在金融竞争中站住脚跟,笔者认为必须从银行外部和银行内部两个方面着手。 就外部而言,就是要首先确立起健全、规范的电子商务游戏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标准与法律规定的制定、加强网络安全和风险防范系统的建设、迅速提高社会信息化普及率、增强电子商务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度等措施,为传统金融业的彻底变革和稳健发展尽快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1)制定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战略;(2)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满足网上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3)完善与网络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 就内部而言,注重现有

11、网点潜力的挖掘和质量的提高,注重科技立行和金融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改变过去那种单靠分支机构数量的扩张争取客户和市场的模式。要强化服务功能,开发多样化产品,做到合理的市场、客户的定位,培育金融人才等。 在服务功能上,在服务功能上。要做好个人客户服务企业客户服务两部分。个人客户服务包括在线查询、转帐、缴费、证券保证金转帐、外汇买卖、支付结算等针对使用个人名下定期、活期帐户和信用卡帐户完成的自助交易;企业客户服务指企业帐户的查询、转帐等财务管理服务。 在业务品种的选择上,目前,商业银行成为经济领域中电子技术应用最多、技术最密集、国际化最广的行业,以电子资金转帐为基础的ATM、POS和信用卡使商

12、业银行活动空间大为扩展,服务效率发生革命性的提高,业务经营向多元化、现代化、多功能、扩张表外业务、创新服务技术的方向发展。因此要积极开发智能信用卡支付系统,同时通过热点业务吸引客户的注意力,掌握市场运作的主动权。 在市场和客户的定位上,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培育个人客户的网络意识,树立群体规模的长远战略;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企业客户带来的巨大交易量和潜在的财务效益。 对金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上,未来银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银行致胜的关键。重视加强人才资源的战略投资构筑本行业的人才高地,建立起多渠道、多方式的人才开发途径,造就一支市场竞争意识强,熟悉金融业务和金融政策法规,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金融人才队伍。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1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