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7175463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a)(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2级学年论文工作计划及要求 撰写学年论文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一次阶段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水平的阶段性检阅,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求有关的全体师生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学年论文工作。一、 工作日程安排 (一)工作动员:2004年11月5日 (二)确定题目:截止日期为2004年11月19日(三)初 稿:截止日期为2004年12月17日 (四)二 稿:截止日期为2004年12月 3

2、1日(五)终 稿:截止日期为2005年1月7日(五)评定成绩:2005年1月14日 二、 论文写作要求 (一)选题要求 学年论文设计主要为文献综述,要求选题应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成果,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与专业结合密切;勤于思索,刻意求新,难易适中,大小适度;题目简洁、准确、深刻、新颖。论文题目可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二)准备工作 1、理论准备 结合选题内容,复习或学习有关专业理论。2、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及相关研究和主管部门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论文所需资料。作为学术论文至少应收集以下五方面资料: (1)第一手资料:包括与论文题目直接有关的

3、文字材料、教学材料(包括图表),如统计资料、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以及自己在实践中亲自取得的感性材料等。这是论文中提出论点、主张的基本依据。(注:这一方面的资料是毕业论文成绩考核的关键,作为文献综述为主的学年论文可适当简略)(2)他人的研究成果:是指国内外对有关该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可以通过检索、目录或计算机网络查询而获取。从而使自己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3)相关交叉学科的材料: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分析角度和方法更多样。(4)有关政策文献、名人论述等。 (5)背景材料:指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材料。有助于开阔思路,取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3、整理资料辨析资料的适用性、全面性

4、、真实性、时新性、典型性,从而加以选择和梳理。4、形成论点和论据论点要具科学性、客观性、创新性和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尽量做到有个人正确、独到、有一定深度的见解。 (三)论文结构论文结构应顺理成章,首尾贯一,条理清晰,转折自然,结构顺畅。此外,还要注意标点、文字、语句、段落的正确运用和合理安排,逻辑性要强。 (四)论文形式 1、封面 题目,在封面上半部分 作者 系名、专业名、年级 指导教师 写作年月2、目录是论文各级标题序号及内容的严格列示,一般列出两级或三级标题即可。一级标题采用1 2 3 ,二级标题采用1.1 1.2 1.3,三级标题采用1.1.1 1.1.2 1.1.3,不宜用“章”、“部

5、分”之类的形式。3、内容摘要勾画全文的整体面貌,提出主要论点和研究途径,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求:中文,400500字。4、正文一般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具体可以安排成35部分。结论之后应有“致谢”,向论文指导教师和其他提供较大帮助的单位或人员表示感谢。正文要求至少8000字。5、图表注意图、表、照片的恰当应用,规范制作,正确编号,并规范引入正文,以做到图文并茂。6、参考文献论文后面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凡未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一律不能列出。列出的参考文献应按顺序及规范格式写清:编号 作者,书名或文章名,

6、期刊名及年期,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页码。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五)写作程序 先编写大纲,再写初稿、二稿、终稿和摘要。要求学生将每一阶段性材料都按规定时间交给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认真修改。凡未按时交者,将影响其论文成绩。三、论文评定 (一)成绩分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评定依据 1、态度是否认真 4、结构是否合理 7、表述是否清楚 2、选题是否恰当 5、写作是否规范 8、参考文献是否翔实可靠 3、观点是否正确 6、是否有独立见解 (三)优秀论文标准 态度认真,选题恰当;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丰富,观点正确,并有一定深度的个人见解,论据充分、确凿,结构合

7、理,逻辑性强,语言准确、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图、文、表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 城市科学系2004年11月附:文献综述论文范文日本消费者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展 柴彦威 王茂军(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摘 要:从消费者空间选择模型研究、多目的/多目的地研究、时间地理学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消费者属性研究等方面,全面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人文地理学界关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进展。日本消费者行为研究在紧跟欧美等西方国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潮流并不断验证其有效性的同时,及时开展了国内的实证研究且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模型与方法。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空间选择模型 时间地理学

8、 消费者属性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1 研究问题意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1034)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对必需商品、服务等的购买直至消费的连贯行为,其中购物行为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消费者行为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特别是行为地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领域。消费者行为研究可根据其内容分为购物行为研究和空间选择研究的两大类(阿部,1978)。地理学视角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侧重于后者,并突出强调购物行为的空间选择。日本地理学界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深受欧美行为主义的影响,始自于1970年代,1970-80年代较为兴盛,1990年代以后则进入研究的相对低潮期(户所,2000)。总体

9、上看,这些研究呈现出由说明商业空间结构变动的一种手段转向正面关心消费者行为本身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从消费者空间选择模型研究、多目的多目的地研究、时间地理学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消费者属性研究等方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消费者行为的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以便为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2 消费者空间选择研究中心地理论以最近中心地利用假设为基础,其中的消费者行为公理可用下式来表示: (1) (2)式中,:消费者利用i中心地获得的效用;:从消费者到i中心地的距离,:消费者是否利用中心地i的1、0二位制选择。这里,消费者空间选择的要点为:(1)效用仅依赖于空间距离,且是

10、空间距离的单调递减函数;(2)消费者仅仅选择效用最大的一个中心地,而不去选择所面临的其他中心地。但是,中心地理论中假设的这种购物行为只能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行为,特别是对于多样化的城市内部消费者行为而言,这种行为公理则很难给以解释。为了弥补这种缺陷,Huff通过引入概率论方法建立了Huff模型(Huff,1963),把对某一中心地的利用概率并不限于是1或0,而是依据中心地规模与分布而变化的1与0之间的值。因此,可以通过中心地被利用概率的高低来解释多个中心地被区别选择的原因。其要点可归纳为:(1)效用由中心地的规模(楼面面积)和到中心地的距离来决定;(2)效用是一定的,但选择是随机的。(3)

11、选择概率为某中心地的效用与汇总的效用之比。与重视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不同,Rushton(1969a,1969b,1976)借鉴经济学家P.A.Samuelson的显示偏好理论而提出的显示空间偏好模型则提出了新的消费者行为公理。可用下式表示: (3)式中,为中心地规模,可以用人口规模代替。该模型的要点为:(1)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确定的,即消费者只选择最大偏好项;(2)现实中的选择是偏好的反映,因此通过调查现实中的消费者空间选择行为可解明隐含在其后的偏好结构。(3)偏好结构只能是一种位序关系。对于消费者空间选择的这些模型的研究进展,日本人文地理学界不仅有比较详尽的介绍与评述(杉浦,1981,1

12、989;神谷,1982;生田,1981;奥野,高桥,根田,1999),而且通过日本的实例研究给以不断的修正与扩展(高阪,1976;森川,1981;藤目,1981;若林,1982,1992)。其中,森川洋(1981)指出,消费者行为研究除了作为人类空间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外,应更多关注对中地论中行为公理的非现实性的探讨并对其进行修正,以便寻求消费者空间行为的新公理。森川通过对内衣购物的研究表明,日本东广岛市居民的消费者行为并不能很好的吻合最近中心地利用假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型零售店的布局增加了集中购物机会,从而影响了中心地等级和势力圈的大小,同时消费者的社会经济属性影响了消费者行为

13、选择。高阪宏行(1976)分析了日本清水市的社会商业调查结果,认为中地论中仅采用距离变量来解释现实中多样化的消费者行为有不可避免的缺憾。神谷浩夫(1982)在充分肯定显示空间偏好模型对1970年代以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推动作用之后,结合前人的评述,归纳出其不足之处:(1)Rushton模型的目的是寻求与空间独立的偏好结构,而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关系,偏好是社会制约下外生的产物。此外,Rushton并没有给出仅仅使用距离和规模两个变量来表示偏好结构的明确理由。其中的距离与其说是偏好的一维,不如说是限制获取空间机会的制约因素。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制约,消费者难以获得全部空间机会的所有信

14、息,从而难以形成明确的偏好结构。(2)Rushton强调选择行为是偏好的反映,但实际观察到的观测行为往往并非如此,因为二者之间存在有相互制约关系。按照Pirie(1976)提出的反驳观点,有些实际上的选择并不存在明确的偏好关系,特别是对替代选择的知识不充分而未形成明嘹的偏好顺序时,如果可能由于某种外部的制约而导致的选择下就很难用观察到的选择行为来表示偏好的结构。并且,空间选择行为实际上受到各种各样生理与社会的制约,这既包括收入制约也包括供给制约 收入制约意味着消费者的机动性受制于收入,其空间选择集合因收入而异,低收入者选择近距离中心地购物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其空间选择偏好,而是机动性制约造成的。供

15、给制约表明消费者面对的各级中心地的空间布局对其空间选择有深刻的影响。比如,半径10km范围内有10家商店和2家商店的购物环境下,消费者的空间选择偏好结构显然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毫无疑问是空间布局等外生原因引起的。(3)Rushton强调单目的地的空间选择,而这与现实中的多目的地选择行为相距甚远。 杉浦芳夫(1989)对显示空间偏好模型进行详尽而通俗解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者空间选择的多阶段决策说,并强调离散性选择模型的应用可能性。也就是说,消费者的空间选择(如购物空间选择)分中心地选择与商店选择的前后两个阶段同样的,住房空间选择的决策过程可分为居住地选择、住宅类型选择、建筑形式选择的三个阶段。,而显示空间偏好模型仅考虑了中心地选择的一个方面。中心地选择与商店选择的偏好因素并不相同但相互影响,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为之甚少。为此,他引入了与显示空间偏好模型等确定效用模型不同的一种随即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