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710815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的生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浅论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基本要求围绕老师拟定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论文内容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人是系统的 主体。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环境是指人 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第二,人、资源与环境 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 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挑战。人类在各种

2、挑战 当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 系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第三,促进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 中国科学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第四,人类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 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深化。二、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作为正需要大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大力耗费与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毋庸置 疑了。现今发展不得不考虑人,资源,环境的制约。1、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 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人口数量问

3、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困境。人口的大基数首 先造成的人口的供养问题。其次人口的高消耗直接导致资源的急剧耗费。2、资源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 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 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 展支柱的15种矿产资源中有7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 着储量不足和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 2010

4、年达到8% 10% ;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 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 数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然林地几乎殆尽;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 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草原 退化面积高达9, 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 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 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

5、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 界各国的严重关注。3、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攀升加之人类无休止的资源发展开采直接导致 了许多环境问题。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 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 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彳低于2.5万亿美元。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 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 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

6、普遍化、深化和尖锐 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人类正迫切地寻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和谐发展的关系。(二)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在促进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上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 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构成严重障碍,要破除这些障碍,解决问 题,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指明方向,原因主要从以 下几方面分析。第一、就社会公众方面,认识能力的局限,对自身行为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缺乏 科学的分析和预见,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没有清楚的认识.第二,政府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

7、国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无视 对环境的破坏,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各级政府在考核官员的政绩时, 仅以GDP的增长与否为准,从而造成各地为发展经济不择手段,但环境却遭到极大的 污染和破坏。有些发展项目的不计后果直接导致资源环境不可估量的损害。第三,在科技方面,我国的资源储备本来就不丰富,并且多数矿产以伴生状态存在,相 关科学技术发展不够、投入不足,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给生态环境施加 了很大的压力。在开采中,很多伴生矿被舍弃,这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直接对生 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第四,在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建设一直放在首要位置,各级政府没 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工作计划中,在制定规

8、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更没 有在政策上对环境保护给予必要的保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三、促进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可 持续发展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号角,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在基 本上是一致的,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待科 学发展观,应该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本质,“协调发展”是发展的核心,“文明发展” 是发展的境界。(二)健全法律法规,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 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9、,在依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些 新兴得环境问题尚未认识全面且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执法机构的执法 能力和执法力度。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必须寻找健康的发展模式,一是要保持稳定的增势, 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经 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减,都能从居民的实 际需求出发,满足居民的需求发展。(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基 础性、先导作用是调整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实现人、资源与

10、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变粗放式资源消耗为集约式资源消耗方式,这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 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再循环和高效率的节约 型增长方式。对资源采取可持续的利用,这里包括了非再生性资源的有计划、节约使用;替代性资源 的发掘与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在性资源的保护;新资源的开发等 方面。(四)合理编制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加强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国家应尽快统筹全局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规

11、划的制定,明确不同区域的经济主体功能, 并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落实,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 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全局角度处理好保护、开发、治理与建设的关系将区 域或流域经济综合开发整治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各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中 应该得到充分体现。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它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与目前和将来的生态及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也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合理比 例和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考虑到为后代选择人口增长方式留有回旋余地。二是人

12、口 素质的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能力,健全人的人格, 升华人的精神,从而使人具备更为良好的、更为全面的自然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成为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条件下既具备强大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理性生物。(五)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一种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二是向人们警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是在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让全社会都明确科学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更不是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 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 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费的发展模式转变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人类社会要想得到长 时间高效率的发展,必须认清人、资源与环境间的关系,寻求更好的和谐发展才是良策。教师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