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709832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卡尔维诺月亮和霓虹灯 诗性隐喻的回归月亮和霓虹灯选自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尔多:城市的四季(Marcovaldo:or the seasons in the city),小说集完成于1973年,其成稿时间恰好夹在看不见的城市(1972)、假如在冬夜,一个旅人(1979)两部小说之间。这个时期的卡尔维诺恰好旅居法国,受现代思潮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索绪尔、拉康、德里达等人的影响,开始拓展小说书写的可能性。有评论曾指出:马可瓦尔多无须花费太多的假设和推想就能够愉快进行阅读。笔者认为这种论调仅触及小说表层,在其简单,朴实的笔调下面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象征、复义、反讽。卡尔维诺诗性的语言和行

2、文结构给其作品足够的审美距离。审美距离一语本身能够追溯到爱德华.勃罗的著作和她的论“心理距离”那篇颇具影响的开拓性文章。显而易见,这一学说特指艺术课题及其观众的关系,作为空间性隐喻,它建立在固定绝缘客体之上,而客体同观众及其爱好的分离,则是观念对客体作出审美反应的前提。卡尔维诺所追求的审美距离要求她以简约的语言叙事,不过这种简约并不是思想内容上的匮乏,语言的简约标志着内涵的降低,却预示着外延的增加。诗性的行文结构重筑了审美距离,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表示了更大的信息量。下面让我们细读这部作品来剖析小说的隐性话语:小说开头描写到“GNAC刺眼的光亮连续了二十秒钟后熄灭了。二十秒钟的瞬息间,整

3、个夜空露出笑脸”作者具体地描述了“笑脸”以突出夜空的宁谧,月光的曼妙,此时作者似乎完全沉醉其中。因此当霓虹灯的明亮吞噬了月光的华彩,作者的笔调显得那么地忧郁和遗憾:“每当它亮的时候,夜空变得平平坦坦、漆黑一片,月亮蓦然惨淡无光,星星失去了光彩。”刺眼闪亮的霓虹灯和静谧友好的夜空组成了两个对立的意象。前者无疑是当代工业文明的象征,后者则是自然界的原始性征。霓虹灯射出的强烈磷光使猫惊恐地逃逸表现了当代文明对自然的入侵,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物在当代文明的侵袭下无处藏身。接下来,马可瓦尔多一家登场了。能够看出作者笔下的马可瓦尔多们并不富裕,仅仅“住在霓虹灯对面一幢楼的阁楼里”。率先出场的是18岁的大女儿伊

4、索丽娜,GANC的闪亮使她“情不自禁地寻味着舞厅里愉快的舞、五彩缤纷的灯光”,她是一个醉心于当代娱乐的女郎。月光被吞噬并没有让她以为有什么遗憾,令她兴奋得反而是霓虹灯的闪耀。伊索丽娜的形象代表着被当代工业社会俘虏的一批人,她们醉心于工业社会的五光十色、缤纷艳丽,她们被工业文明的衣香鬓影深深吸引。接下来出场的塔尼菜和米凯利诺,六岁和八岁的孩童不谙世事。她们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熏陶,自然的天性在她们身上保留得最多。出于本性,面对夜幕,她们“总是眼睛瞪得滚圆,凝视着窗外,一个窒息朦胧的恐惧在她们脑子里盘旋,好像她们置身于匪徒的包围中。”夜幕下的窗外世界对她们来说是未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一探到底,不过除

5、了好奇之外,怕黑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之一,因此总有恐惧的念头在脑中盘旋,这是在探知未知世界时的必由之路。但恐惧激提议她们更强烈的探知欲。为了克服恐惧感,孩子们自诩为超人,孩子们心目中的超人就如同神话时代的英雄,这种英雄崇敬在工业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工业时代对自然的征服是以往任何时代全部无法企及的,然而这种强势声音的背后是信仰的缺失和死亡。母亲多米娣拉感到窗外黑夜的气氛会对孩子们有害,不过当霓虹灯“照得室内室外一片通亮”时,自己好像“走进了一家豪门巨室。”毫无疑问,这里的“气氛”和“豪门巨室”也是指向性的。多米娣拉经历了这个社会,她是有着所谓的经验的,她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对孩子们充满诱惑,期望孩子们在这

6、些诱惑中能够执着地保持自己本真的状态。但对任何个体而言,这种本真状态之能够保有,而不能回归。一旦坠入追求物质的深渊,就不停地期望抛开“阁楼”生活,走进“豪门巨室”。十五岁的费奥达利吉幻想着她心目中的少女,不过少女的脸的轮廓却一次次地被霓虹灯刺眼的光吞噬。这喻示着工业文明对自然本性一次次的挑逗。在这二十秒钟灯光的明灭之间,费奥达利吉经历着她的期望和失望。在形容少女的印象时,作者写道:“玻璃窗里露出一张如同月光、霓虹灯光和夜晚大自然光色的少女的脸,一张几乎还是幼女的小脸。”作者的喻意很显著,真正漂亮的是月光,霓虹灯和夜晚大自然光色下的结合体。只有当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时候,美才取得了真正的力量。作

7、品想要表示的是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愿望。友好才是美的真谛!一家人中最终登场的就是父亲马可瓦尔多,马可瓦尔多和孩子们纠缠于星辰和广告之中,她们之间的一问一答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对话。父亲用当代的科学结果解释孩子们的问题,可是孩子们却有了更多的似是而非的疑问。确实,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大家的信仰、情感深入的迷失的情况下,到底谁更理性?真的难以辩明。或许孩子们的话才道明了真理,月亮会比皮埃贝纳尔蒂大楼还高吗?文明社会里的人全部知道不会,人永远无法完全征服自然,甚至超越自然,不过为何还要执着于那么做的?这显然是全人类需要思索的问题。父亲和母亲一样经历了比孩子们更长的人生,她对自然向往甚于家中全部人。

8、不过马可瓦尔多被束缚于现实社会,她即使已经明白了工业社会对自然世界的摧残,不过她也只能发发“希望把它打灭了”这种感概,在这点上,米凯利诺显然比父亲果断很多,射暗了霓虹灯。这意外而来的黑暗使马可瓦尔多一家人离夜空更近,“充满星斗的天穹在她们头顶上完全显露出来了。” “夜的黑暗将阁楼罩在里面,像一个晦暗的屏障把高处和楼下另一个世界分隔开来。”静谧的夜空和皎洁的月光激发了全家人的原始本性,每个人全部沉醉其中,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寻本身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这个时候,每个人的人格全部和其内在是一致的。同时,作者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只有文明屈从于自然时,人的自然性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戈迪弗雷多博士的出现打破一家人的平静,她把外部世界的利益纠纷带进这个家庭。假如说伊索丽娜只是向往文明社会的底层人物,那么戈迪弗雷多博士则是这个文明社会的构建者,或说她是这个社会的强权人物、高层人物。她决定着文明和自然的关系,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利益,她们不惜牺牲自然。她说的“SPAAK已经是溢到缸外的一滴水,很快就会干涸。”就是文明社会的法则,甚至是一个威胁。她要传达的很明确:只有遵照法则才能生存,不然就被淘汰。这句话有两个指向,首先是解释SPAAK企业被淘汰的原因,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底层小人物的威逼了。在这种情况下,马可瓦尔多一家也只能沦为上层利益争斗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