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697284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_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 一、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

2、“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我只是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感受峰和岭的不同,这时如果能引入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或其它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峰的高、险,课堂的诗味会更浓些。 二、教学机智欠缺 欣赏完庐山的风光片后,我让学生谈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有些误导:用一个字来概括。其实我想说: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再如作者仅仅在说庐山吗?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思路去说,而是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断学生的回答。 三、为了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我设计了看“地球”环节,把本来

3、不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王老师的建议很好: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等,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切,化难为易。 我从老师们的辩课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许多不足,这次参加中心组的活动,我受益匪浅。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 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哲理诗,又是最喜欢的东坡名作,自不敢怠慢!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

4、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总的说来,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有: 1、用一个主问题(大问

5、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 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2、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但总体而言,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3、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6、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4、课堂缺少诗味,还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入境、出境。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突破。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 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7、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 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 1、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领略蕴含其中的美。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挖掘潜能,愉快的探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语言实践中学懂诗句,获得学习古诗的真实体验,建构古诗学习的知识系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古诗教学应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领会大

8、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中的不足: 1、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2、如何在预

9、设的目标中给学生最大的生成空间? 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实现了预设。如何把诗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让诗人的感受成为学生的感受,确实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解决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难呀!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4 第一次尝试古诗教学,课前我下了很多功夫,我想尽量为我的学生展现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课堂教学。犹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最怕上的就是古诗了,因为那时觉得古诗课堂是那样的乏味,我不想我的学生也有同感。精心设计的课堂看来还是收到了一点成效。甚至在课堂上还出现了个小高潮。在此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其中还出现了个小插曲:课前,赖副突然“袭击”我班,到上课铃响,已经一排排开了。这,这本是一堂自我试验的摸索课,

10、变成一堂类似于展示课的架势了,这一扎的老师啊,怎么这节课他们都凑一块来啦不会老就“谋划”好了吧?阿门啊于是乎,在突然 “中彩”的状态下,带着那么一点点的忐忑,深呼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教学处女秀): 省略 抓住“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底不同在哪里,学生就会找到“横,侧,远近高”等关键字眼。 师:现在我们在小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庐山的正前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个画面? 生1;在我眼前是一片山岭, 生2: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山岭! 生3:也许是一片云雾缭绕,郁郁苍苍的山岭。 生4:在我眼前仿佛是一幅延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苍苍,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生5:老师,我可以用对联中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11、 师:哟,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5:雾锁山头山所雾 生6迫不及待的喊起:老师,那庐山不就有一种神秘的美丽了! 师:是啊,庐山本身就笼罩这一种神秘美。不光从正面看它是如此的美,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位欣赏到它的美。 有学生马上喊起:我想说站在庐山上看到的美景! 相继从“侧,远近低”都有学生选择。这时我发话了:请同学们把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美丽画面用手中的笔描写出来,等会我们比一比,谁刻画的图景最美丽! 学生赶紧拿起笔头奋奋而写 我巡视课堂,给予指导。三分钟左右:把你所描画的庐山和大家分享吧 生1:从侧面看就看不到掩面起伏的山岭了,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陡峭的山峰。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伫立在天地之间! 师:

12、那该是多高的山峰呀! 学生马上喊出:直入云霄!根本就看不到山顶了!山头上全被云雾遮住了! 师:这就叫雾? 生马上齐答:雾索山头山所雾! (这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高处看有看不到山脚下,一片云海,更有学生不赞同云雾缭绕,说在山上感觉心情舒爽,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愉悦从远处看学生把庐山比喻成一位绿色巨人,近出看,山脚下看,庐山更像一位高不可攀的巨人,有的学生说站在上脚下觉得连爬山的信心都没有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在这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除了这些方位看庐山是不同的,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 在引导下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冬天去看!”“雨天也可以!”逐渐学生思维拓展开来,分别从春夏

13、秋冬,阴晴雨雪等等方面去描画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庐山美景。 师:谢谢同学们向老师推介了这个的千变万化的庐山,真是不同的角度庐山就变得不同了,不愧是苏轼笔下那个“远近?” 生齐背: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如果让你把庐山比作一个人,你会选择?(哲学家 艺术家科学家) 几乎是一致的答案:艺术家! 生1:我觉得庐山是一位艺术家,因为她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身段! 生2:肯定是艺术家!她是那样的美丽,神秘。婀娜多姿! 师:你能把这位“艺术家”的特点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我们吗? 生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读,全班齐读 师:随同同学们从这么多的角度去欣赏了庐山,每一面展现给我们都是不一样的精彩呀,如果我们只站在山中去欣赏

14、庐山,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吗? 生: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好一个只缘身在此山中呀,所以我们看事物能从一方面认识他吗?(不能!)应该怎么去看?(从各个方位去看!)光看就行了吗?也许有许多人都看过这庐山的不同面目,为什么只有苏轼写出这蕴含意义的诗句?找到问题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他爱动脑经!因为他善于思考!)如果前面的庐山是一位艺术家,那后面这两句蕴含深意的庐山会是一位什么角色? (大部分学生认同是哲学家,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有小部分学生赞同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最会发现问题,并且善于思考。)总之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都表示赞同!再让学生试练读,读出艺术家千姿百态的美丽和神秘,哲学家的哲理,或是科学家的睿气。个人展示读,同桌合作展示读,小组展示读) 师:大诗人苏轼用睿智的目光来审视庐山,写出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诗句,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揪根问底的全面思考。以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的同学也该全面的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 毕竟是新手,这道行太浅,在教学更多流露的是欠缺。现总结如下: 一 字词理解没有很好落实。“岭”“峰”都是形容山峰的,那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如果光讲概念学生还是会混淆,在课堂上我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