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6967084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备课)学习目标1、了解志贺直哉其人其作2、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3、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4、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学习重点1、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2、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学习难点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 是智慧的触发器, 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

2、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 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今天我们学习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来品味一下这是怎样一个悲剧故事。二、作家作品及背景简介(参考校本教材P39)1、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 1910 年与有岛武郎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他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甚至被誉为“小说元神”。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从 1921 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 1937 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

3、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 年 10月 21 日逝世。2、了解背景及流派三、出示学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词语积累茶卤( ch l) 葫芦籽( hluz ) 呵斥( hch)战战 (zhn)兢兢 (j ng)薪水 (xn shu)隐瞒 (yn mn)嘀咕 (dgu)干涉 (gnsh)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情不自禁光彩熠熠狭隘B 、不知疲倦气喘吁吁干涉C、忍气吞声横瞧竖看出息D 、偷偷模模呆头呆脑热衷3、写出下列句子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清兵卫急匆匆地

4、说。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清兵卫的父亲听了这话,立刻抓住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精品文档了看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4、预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完成校本教材P40 五、文本预习)5、思考下列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其中主人公是谁?( 2)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3)小说刻画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

5、四、布置作业1、完成校本教材P40 四、基础积累。2、阅读课堂互动研讨中的内容。第二课时第四周第课时总第课时学习要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小说情节,把握文章主旨。一、精读全文,具体分析情节(一)欣赏开头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的爱好由葫芦转向了绘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开篇没有交代,这样的写法称之为什么写法?有何作用?明确: 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作者开篇故意语焉不详,这是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 二)欣赏开端1、阅读开端部分,说说每段各写了什么?明确: 第二段:清兵卫如何玩葫芦买什么葫芦,怎样收拾葫芦。(文中没有“喜欢”

6、这个词语, 但是作者用了一些副词透露了清兵卫对葫芦的喜欢,是哪些副词?) 用了一些副词“常常”“已”“能够”“也是”“不停地”写出了清兵卫喜欢葫芦已到了痴迷的程度。第三段:错把秃脑袋当葫芦对葫芦的专心和痴迷第四段:爱看葫芦呆呆地第五段:收拾好葫芦后的举动举动琐碎,却丝毫不倦第六段:几乎看过所有葫芦。(三)欣赏发展1 、在发展部分, 小说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矛盾又分哪几层?明确: 矛盾: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这矛盾又分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的共生体);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和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

7、。2 、小说设置这一矛盾突出了清兵卫的什么个性?明确:独立。(四)欣赏高潮1 、清兵卫在上修身课时玩最喜欢的葫芦被教员发现了,按一般的写作思路,接下来会写教员如何生气, 教员如何处理此事, 但是这篇小说没有, 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清兵卫的爱好和教员的爱好各有什么象征作用?这段插叙有何作用?明确: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插叙的作用:悲剧气氛降低,增加喜剧意味;意义的重点,也从清兵卫的失败,转移到教员的失败 (文气上的嘲讽,其实是教员在情感意义上的一种失败)和人道主义情绪的.精品文档胜利(清兵卫“连

8、哭也没有哭一声”,暗示了情感上的不妥协)。2 、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先不写被发现后果,而是先写教员爱好,然后再写教员的处理,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刚才新学到的情节运行中的什么处理?类似的处理还有吗?明确: 摇摆。教员家访时,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自己训斥,并未注意到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 听闻教员来访的原因, 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 而且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 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这也是一处摇摆。3 、清兵卫一毛钱买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元的高价后又被古董店老板卖了六百块的高价, 这也是情节运行中的摇摆处理。 在这个情节中,

9、 同学们一定会为清兵卫悲哀吧?清兵卫在葫芦研究上的天分就被这么扼杀了。 你觉得小说这样处理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明确:显示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村出大人们的愚蠢, 批评“大人”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六)欣赏结局1、文章结尾写道:“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你认为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下又一次放弃。依据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就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武力的胁迫下,不敢再坚持而放弃的。而且文末说“他的父亲,对于他的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很明显,父亲会再次干涉他的爱好。2、小说结尾处写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绘画,而父亲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情

10、节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表明清兵卫执着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追求,象征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暗示了清兵卫的葫芦悲剧现象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情节的摇摆情节设置的技巧(请同学们看书本第69 页)提问 : 在小说中, 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请阅读文章的高潮部分,说说作者安排了几次摇摆?摇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本课中情节的摇摆:(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

11、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没有注意到葫芦。( 3)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作用:造成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三、分析小说主题提问:根据上面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材料表现小说的主题?讨论明确:本文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作者先后运用了以下材料表现小说深刻的主题。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清兵卫对葫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清兵卫上课摩擦葫芦被教员发现;.精品文档教员进行家访, 导致清兵

12、卫的父亲砸碎所有的葫芦。总之, 作者既正面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鉴赏力、 创造力, 又侧面表现了清兵卫的审美力以及周围的人对他的不理解,并最终葬送了他的爱好。四、欣赏细节描写1、精句赏析( 1)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儿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 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 不停地把表面擦亮。提示:一系列细致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赏析:表现了清兵卫熟练的技巧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含而不露地赞美了清兵卫高超的工艺和匠心,体现了他的创造力。也说明清兵卫对此事的痴迷( 2)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

13、他吓了一跳。 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 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提示:清兵卫为什么会把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作葫芦了?赏析:这是对清兵卫痴迷葫芦引发趣事的描写, 正是因为他对这爱好异常专心, 心无旁骛,所以才会把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成葫芦了,从而刻画出他对葫芦的痴迷。这件趣事令人忍俊不禁,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2、问题探索( 1)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出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那个地方写得最传神?课文第二至第六段集中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 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 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当然如

14、果你认为是其他地方的描写,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 2)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但他对别人的葫芦却不以为然;“ 0.1 元=50 元 =600 元”,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明确: 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确实有一定的研究,在这上面他有非凡的发现力和鉴赏力。( 3)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态度?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同情清兵卫。作者描述清兵卫痴迷于葫芦的细节(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当作葫芦),充满了对这个孩子的怜惜;写教员对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感到心里不舒服,却也不务正业,喜欢看戏。 批评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清兵卫的父亲,作者更是用了揍孩子、砸葫芦等描写传达出了对他的批评。清兵卫很高的鉴赏天赋和独特的审美力,却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摧残下被湮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