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6949790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一、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一) 基本假设弹性理论法计算地基沉降是基于布辛奈斯克课题的位移解,因此该法假定地基是 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的半无限体,此外还假定基础整个底面和地基一直保持接 触。布辛奈斯克是研究荷载作用于地表的情形,因此可以近似用来研究荷载作用面埋置 深度较浅的情况。当荷载作用位置埋置深度较大时,则应采用明德林课题的位移解进行 弹性理论法沉降计算。(二) 计算公式 建筑物的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压缩变形达固结稳定的最大沉降量,或称地基沉降量。 地基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变形完全稳定时基底处的最大竖向 位移。基础沉降按其原因和次序分为:瞬

2、时沉降 S ;主固结沉降 S 和次固结沉降 S 三部分 dcs组成。 瞬时沉降:是指加荷后立即发生的沉降,对饱和土地基,土中水尚未排出的条件下,沉 降主要由土体测向变形引起;这时土体不发生体积变化。(初始沉降,不排水沉降) 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使土体积压缩而引起的渗透固结沉降,也称 主固结沉降,它随时间而逐渐增长。(主固结沉降)次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后,主要由土粒表面结合水膜发生蠕变等引 起的,它将随时间极其缓慢地沉降。(徐变沉降)因此:建筑物基础的总沉降量应为上述三部分之和,即s = s + s + sscs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目的:(1)在于确定建筑物最

3、大沉降量;(2)沉降差;(3)倾斜 以及局部倾斜;(4)判断是否超过容许值,以便为建筑物设计值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 保证建筑物的安全。1、点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s = Q(L 2)二 Q 仃-V 2)nEXx 2 + y 2nEr2、绝对柔性基础沉降s(x, y)二 1-V2 jj p0$m仙KE A 叭V)2-(y-)2S 二(1-V2) bpc E c 03、绝对刚性基础沉降(1)中心荷载作用下,地基各点的沉降相等。圆形基础:S二dg3 dpcEc 0矩形基础:s二u3 bpcEr 0(2)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要产生沉降和倾斜。二、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分层总和法都是以无側向变形条件下的

4、压缩量公式为基础,它们的基本假设是: 1土的压缩完全是由于孔隙体积减少导致骨架变形的结果,而土粒本身的压缩可不计; 2土体仅产生竖向压缩,而无测向变形;3在土层高度范围内,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目前在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以无测向变形条件下的压缩量计算基础的分层总和法。 具体分为 e-p 曲线和 elgp 曲线为已知条件的总和法。1以 ep 曲线为已知条件的分层总和法 计算步骤:(1)选择沉降计算剖面,在每一个剖面上选择若干计算点。1)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尺寸,判断在计算其底压力和地基中附加应力时是属于空间问题还是 采用平面问题;2)再按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的性质(中心、偏心或倾斜等情况)求出基底压力

5、的大小和分 布;3)然后结合地基中土层性状,选择沉降计算点的位置。(2)将地基分层:在分层时天然土层的交界面和地下水位应为分层面,同时在同一类土 层中分层的厚度不宜过大。分层厚度h小于0.4b;或h=24m。对每一分层,可认为压力是均匀分布的。3)计算基础中心轴线上各分层界面上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并按同一比例绘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图。应当注意:当基础有埋置深度d时,应采用基底尽压力;p二p-Y d去计算地基中的0d 附加应力(从基底算起)。(4)确定压缩层厚度:实践经验表明;当基础中心轴线上某点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满足下式时,这时的深度称为压缩层的下限或沉降计算深度Z ; a 0.2q。n

6、 z cz当Zn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时,则计算深度应满足a _ ne, P2= G + F z 查ep曲线 e2s. S = Y Si1 22iii=1【小结】1一般压力作用下,土体Vs不变,Vv减少;2用压缩指标分析土体的压缩性;3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原理; 4压缩(固结)试验成果在沉降计算中的应用。【复习思考】 1为什么说土的压缩变形实际上是土的孔隙体积的减少? 2土体在某一荷载作用下其固结过程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3饱和土体其固结过程是一排水过程,待其压缩稳定时,土体中的水是否被排完? 4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和变形模量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5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沉降量时,若土层较厚,为什么一般应

7、将地基分层?如果地 基为均质土,且地基中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均为(沿高度)均匀分布,是否还有必要将地基 分层?三、应力面积法(地基设计规范方法)计算最终沉降地基设计规范提出的计算最终沉降量的方法,是基于分层总和法的思想,运用平均附加 应力面积的概念,按天然土层界面以简化由于过分分层引起的繁琐计算,并结合大量工程实 际中沉降量观测的统计分析,以经验系数9进行修正,求得地基的最终变形量。 (一)基本公式1. 基本计算公式的推导(如书P85)S = s = Y (z a - z a )-0i i i-1 i-1 Ei =1si式中, s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mms:为按分层总和法求得的地基沉降量;m

8、mn n : 为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天然土层数p : 为基底附加应力0E :为基底以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按第I层实际应力变化范围取值,siz ,z分别为基础底面至第 i 层, I1 层底面的距离,i i -1a ,a分别为基础底面到第 i 层, I1 层底面范围内中心点下的平均附加系数,对i i-1于矩形基础,基底为均分布附加应力时,中心点以下的附加应力为1/b,z/b的函数,可 查表 46 得。2.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的确定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z应满足:nAs 30Az0.30.60.81.01.21.5(m)As为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沉降计算值。i注:当基础无相邻荷载影响时,基础中心

9、点以下地基沉降计算深度也按下式参数取 值。z = b(2.5 - 0.4lnb)n3. 沉降计算修正系数-z a)-Po-i-1 i-1 Esiss =申 s=甲 Y (z as s i ii=19综合反映了计算公式中一些未能考虑的因素,它是根据大量工程实例中沉降的观测s值与计算值的统计分析比较而得的。9的确定与地基土的压缩模量E,承受的荷载有关, ss具体见下表中:沉降计算经验系数9sEs Mpa基底附加应力2.54.07.015.020.0粘性土Po=fk1.41.31.00.40.2PoO.75fk1.11.00.70.40.2砂土1.11.00.70.40.2Es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的

10、压缩模量当量值,按下式计算:Es 二工AiV Ai/丄EsiA :为第i层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深度的积分值;E :为相应于该土层的压缩模量 isif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利用s = 9 =9 E 匕(za -z a )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在考虑相邻荷载影响 s s Esi 1 11-1 1-1i=1时,平均附加应力仍可应用叠加原理。(二)与分层总和法的比较(1)由于附加应沿尝深度的分布是非线性的,分层总和法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规范法 采用了精确的“应力面积”的概念,划分层数相对更少,简化。(2)计算深度z的确定方法比分层总和法更为合理。n(3)提出了沉降计算经验系数9 ,反映了诸多因素

11、的影响。因此,应力面积法更接近于s实际。四、用原位压缩曲线计算最终沉降按e-lgp曲线来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与按e - p曲线的计算一样,都是以无测向变 el - e2形条件下的压缩量基本公式s=H并采用分层总和法进行的。所不同的是初始孔隙1 + el比应取E0,由现场压缩曲线的压缩指数去得到Ae。(一)正常固结土层的沉降计算当土层属于正常固结土时,建筑物外荷引起的附加应力是对土层产生压缩的压缩应力 设现场土层的分层厚度为H,压缩指数为C,则该分层的沉降s为:i cfi iAes 二iHi 1 + e i0i又因为 Aei = Ccfilg( p + Api) 一 lg p1i = Cfilg

12、旦驚1i1iH C p +Ap s 二 if lg 事 i i 1 + ep0i当地基又n分层时,则地基的总沉降量为:y yHC p +Ap s = y sif lg lii i 1+epi=1i=10ili式中: e0i第i分层的初始孔隙比p 第 i 分层的平均自重应力1iC 第 i 分层的现场压缩指数cfih 第 i 分层的厚度iAp 第i分层的平均压缩应力i(二)欠固结土层的沉降计算对于欠固结土,由于在自重等作用下还未达到完全压缩稳定,PcPo,因而沉降量应该包括 由于自重作用引起的压缩和建筑物荷载引起的沉降量之和。s =上一C lg件+ lg匕亠i 1 + e cfi pp0 ici1 iH C lg p,. +Ap. i C lgi1 + ecfip0 iciyy H 厂 l p +aps = s =iClg 事 ii1 + e cfipi 1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