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6659601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形势与政策六个专题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 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 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 的引领作用。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 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 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 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 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

2、却还有许多方面 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 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 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 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 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 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 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 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

3、利的民主政 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 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 了希腊人的创新。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 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 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 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 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 建统治的根基。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 放的世纪。在这个

4、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 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 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 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 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 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 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 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 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

5、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 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 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 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 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 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 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 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 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 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

6、会制度及组织 结构的不断创新。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 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 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 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 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1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 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 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

7、要,先 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 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 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 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 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 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 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 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 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 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

8、斗犬” 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 解放出来”(恩格斯语)。2.2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 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 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 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 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 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 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 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

9、调科 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 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 斯密等著名人物 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 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 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 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 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2.3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 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 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

10、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 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 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 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 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 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 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 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2.4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 利法、科技

11、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 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 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 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 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 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 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 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 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 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

12、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 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 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 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 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 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 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 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

13、,拥有3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 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664亿元,国家财 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 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 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 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 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 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3.1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

14、科学精神,而科 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 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 对的是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 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 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挨弃, 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 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 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3.2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 驱动的。科技创新

15、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 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 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 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 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 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 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 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 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 中国

16、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3.3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 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 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 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 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 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 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 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 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3.4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 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 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 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