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6659600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册语文总复习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二下期语文总复习卷单选题1、 下列生词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胡髭 油光可见 囊萤映雪 吞噬B.藉贯 冥思遐想 翻来复去 禁锢C.迷惘 不容置疑 引经据典 蹲踞D.淳朴 认劳认怨 千山万壑 招来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馈赠( ) 酬和( ) 腌肉( ) 颤颤巍巍( ) B.门楣( ) 哂笑( ) 搓捻( ) 长吁短叹( ) C.璀璨( ) 执拗( ) 酷肖( ) 庶祖母( ) D.纤维( ) 畸形( ) 诘责( ) 不可名状(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巡警对于所有的驾驶员都是一视同仁,只要你违反了交通规则,就必须接受惩罚。 B.蔚蓝的天

2、,广袤无垠的草原,或有安详的耗牛,悠闲的马儿还有成群的野驴和藏羚羊跟着车子奔跑。 C.经过长久讨论,各方就圆明园面临的命运难题保留抑或重建,终于达成共识,真可谓莫衷一是。 D.他说话向来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就连当面斥责一个他深恶痛绝的人时,声音还是带着那么一股子戏剧的味道。4、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云南的歌会作者是沈从文,他的代表性小说是边城。 B.旅鼠之谜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体。 C.雪的作者是鲁迅,选自野草,野草是散文集。 D.海伦 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二、古诗文填写1、过零丁洋写出作者视死如归,即使死也不会变节的气概的句子是:_,_。2、

3、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翩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无力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_,_。(请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3、李商隐无题中于爱情相关的诗句是: _,_。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_,_。5、范仲淹苏幕遮极力描写秋天的萧瑟景致的诗句是:_,_。 6、吴均与朱元思书的中心句是:_,_。 7、袁宏道满井游记的中心句是:_,_。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新事物的句子是: _,_。9、饮酒中写出悠然自得的句子是:_,_。 10、岳阳楼记的主旨句是:_,_。三、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山对海

4、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四、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创造性思维对思维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与思维者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创造性思维的天赋就是一种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他就像卓越的探矿者善于发现并开掘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的矿藏。再者对他所思维的对象应有浓厚的兴趣,一个研究者对他研究的对象缺乏兴趣,它要进行创造的思维是不可能的。当然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的天赋,也不管他对自己思维的对象怀有多么强烈的兴趣,要是他是浮躁的、缺乏意志力的。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力长久地锲而不舍地集中在自己的思维对象上,要做出创造性思维也是很困难的。_(不超

5、过25个字。) 五、仔细观察下面漫画,说说漫画的含义。含义: _六、古诗文阅读,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

6、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醉翁之意( ) 树林阴翳( ) 吾谁与归( ) 名之者谁( )2、 句子翻译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3、 文学常识填空课文选自 ,作者( )。号:( )4、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4、 本文中写景的作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七、现代文阅阅读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

8、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

9、哪里。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1、 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2、 稳重最

10、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吗?4、 请简要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 “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我们歌颂黄河,赞美黄河,岂能容忍有人这样“攻击”她!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道理。这难听的话刺到了我们的痛处。 黄土高原曾经郁郁葱葱,黄河的水也曾经清澈碧绿。随着“坎坎”的伐木声,河畔的森林植被越来越少,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黄

11、,“一石水而六斗泥”,河改名叫黄河。黄土高原被人们无情地剥去外衣,裸露在风雨之中。近5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表层土有0.20.7厘米厚。若筑起高和宽均为1米的土堤,至少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长期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了,每年随之而去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2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区,每个劳动力耕种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七倍以上的农田。他们早出晚归,累死累活,即便是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一亩地才打三四十公斤粮,收二三十公斤油籽。“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浑浊不堪,因此有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之说。黄河的年径流量为

12、432亿立方米,远比世界上的一些大河少,但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8公斤,每年输沙量达164亿吨,两项指标均高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黄河的流域面积不及密西西比河的14,但年输沙量却是密西西比河的5倍。 注入黄河的泥沙使黄河的河床每年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流的一些地区,河床已高出两岸十多米,成为一条空中“悬河”,真的如李白所说的那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少年来,这条悬河成为架在人们头上的长剑,历史上曾发生过1500多次大决口。黄河成为一条害河,人们望黄兴叹,谈黄色变。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危机。世界各国水土流失的发生,无不是植被破坏的结果。据研究,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约需100年到400年时间,而若无植被的保护,风雨在短短的几个季度就可把这些沃土冲光。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1、“美国朋友的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中,“一定的道理”是指什么?2、 第五自然段中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黄河成为“悬河”的之间原因和间接原因各是什么?4、“黄河之水天上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文中的意思是什么?5、“在这样的田野上,我们为子孙后代播种的是美好的希望吗?”本文以此作为结束句,有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