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6659541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某知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上学期醴陵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人: 班级: 姓名: 考号: 第I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

2、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3、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

4、美 ”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

5、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 ,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

6、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 ,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 “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3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C.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追星不移张钰哲 朱琪红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福建闽侯县一古旧宅院

8、的空旷处,每到晚上,总有个瘦弱的小孩子仰望星空,辨认着北斗七星和闪烁着神秘光芒的星座,孜孜不倦,兴趣十足。河塘蛙声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喧闹都无法让他分神,他就是自小爱观察天象,迷上天文学的张钰哲。1923年,21岁的张钰哲赴美求学,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而这本小册子却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但作者一段令人心泣的卷首语深深触动了他。“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

9、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难道天文古学在中国从此就要消亡了吗?于是,1925年,张钰哲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并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天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28年11月22日夜,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张钰哲一边摘下眼镜揩去激动的泪花,一边不禁高喊着:“捉住了,捉住了!我终于把它捉住了”两年中,他一直在苦苦地追索,在茫茫星海中找寻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这颗星溜得太快了,当它刚一进入张钰哲的眼帘时,又在转瞬之间躲进了茫茫的星海中。为了它,两年时间张钰哲从未睡过一个好觉,伴随他的只有伸向星空的天文

10、望远镜。多少个不眠之夜,张钰哲熬红了双眼,深陷的面颊显露出苍白的容色,但他依然如故,仍在星海中搜寻。经过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张钰哲确信两年前他发现的一颗星是从未有过纪录的新行星。今天,当这颗星再次进入他的观测网时,他轻按相机快门,终于将这颗新星留在了底片上。张钰哲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依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有权为它命名。身处异国他乡的张钰哲,此时心潮澎湃:多少年来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发现了行星,中国的名字也将在太空遨游。“就叫它中华星吧”张钰哲坚定地说。从此,一颗新发现的“中华星”带着海外游子的拳拳报国心闪烁在无垠的宇宙之中。1929年秋,张钰哲回国受聘于南

11、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同时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为通信研究员。1945年,一个留学法国的哲学博士,声称用八卦占卜发现了第十大行星木王星,时任民国宣传部长的张道藩还在中央日报上撰文鼓吹,引发了舆论界一阵热捧。很快,一篇题为你知道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吗?的文章在大公报发表,向“用八卦发现木王星”的伪科学进行驳斥和抨击,各种追捧谬论的声音戛然而止。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张钰哲。1949年9月,他返回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1950年5月20日,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他除了忙碌于领导发展紫金山天文台和全国的天文工作以外,同时坚持天文观

12、测和计算工作。当时使用15厘米的折光望远镜拍摄小行星,每照一张,曝光20分钟。南京的晴夜多在冬天,且是越冷越晴。寒夜里长时间露天导星,往往又冷又倦。张钰哲虽是台长、导师、长者,但他从来都是和他的学生张家祥等轮流导星,一人一片,一观测往往就是通宵。人几乎冻僵了,钢笔水也冻住了,只能用铅笔来记录。对此,张钰哲常说:不知者以为苦,知之者以为乐也。经过近40年的观测研究,张钰哲开创的对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共拍摄小行星、彗星底片8600多张,获得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9300多个,发现了1000余颗新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

13、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为纪念张钰哲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第2051号。1986年7月21日,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相关链接: 1941年9月21日我国西北部可见日全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张钰哲和队友克服重重困难,携带各种仪器,行期42天,行程3200公里,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从昆明到甘肃临珧观测日食。观测队拍摄到中国境内中国天文学家自拍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14、这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利用现代天文仪器进行的日全食科学观测。2010年8月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将月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昇和张钰哲,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4、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钰哲自小爱观察天象。受家庭影响,夏天的晚上,河塘蛙声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喧闹都无法让他分神,他总会仰望星空,辨认星座。B张钰哲赴美求学,本是想学习机械工程和建筑,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使他没有学机械工程和建筑,而开始研究天文。C张钰哲

15、和他的团队经过长年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发现了很多新小行星,其中有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还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D抗日战争时期,张钰哲和队友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克服重重困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在境内首次利用现代天文仪器进行的日全食科学观测的国家。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在天文古学将要在中国消亡的时候,一本小册子改变了张钰哲,也正是这本小册子使中国的天文学得到了拯救。B张钰哲为了找寻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两年未睡过一个好觉,他的发现被“国际行星中心”定名为“中华星”。C虽为领导和长者,但张钰哲总是身先士卒,与学生张家祥等轮流观测,再苦再累都坚持,并且能以苦为乐。D张钰哲追求真知,敢于挑战伪科学。留法的哲学博士声称能用八卦占卜发现木王星,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