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1110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引发多次论争,并形成多种不同的观点。苏轼在参透文学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为而作”的命题。 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术呈现。南行前集叙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

2、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 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 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

3、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的“有为而作”言之有据、内涵深刻。他在题柳子厚诗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进行较为充分的阐释:“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轼用“疗饥”“伐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是诗文的“有为”。答虔摔俞括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 在当下,

4、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时代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倡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体悟。 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子思论有云:“

5、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就能达到心、手、器高度统一,以致“无思”而“辞达”。又书黄子思诗集后云:“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读孟郊诗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6、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称许孟郊的诗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诗人内在情感与生命情结的真实流露。录陶渊明诗又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不难看出,苏轼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论诗,认为诗文贵情真,不伪饰,不造作。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 那么,诗文创作如何才能做到“无意为文”呢?这涉及文学创作中复杂的精神活动,跟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等密切相关。苏轼对于诗文创作的心理机制有着准确的把握。 他认为,在创作中主体

7、内心必须“空”“静”,以充分集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境界。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超然台记中主张“游于物之外”,而反对“游于物之内”,对外物采取超然静观的态度。“空”“静”的心理状态,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地进入主体内心,主体就可以物我两忘、心物合一,凝神观照创作对象。“空静”不但有助于创作主体感知外物,还能使主体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发轫,从而进入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阶段,这是文学创作臻至得心应手与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姜春有为而作无意为文美未忘箴苏轼诗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8、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诗学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的观点基本一致。B当今时代,文学的创作还是需要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C文学创作过程复杂,苏轼对其规律体悟深刻,极力倡导“无意为文”,认为创作应该做到“有所不能自已而作”,方可达到创作妙境。D要做到“无意为文”,创作主体内心必须“空”“静”,必须做到外物不入内心,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物我两忘,以促使神思发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由总

9、到分的结构,从文学要有“济世之实用”及“无意为文”两方面论述了苏轼诗学理论的当代价值。B文章在论述“无意为文”时,不仅论述了什么是“无意为文”,还论述了达到“无意为文”的具体措施,议论深刻。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D文中将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和某些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的创作加以对比,孰是孰非显而易见。3下列选项,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文中“无意为文”内涵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若单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完全不顾及其他价值因素,只是专注于炫技与玩弄技巧,就容易变得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丧失精神。B“无意为文”是指不可

10、勉强刻意为文,以“无意”发之,将外物、外在情境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自然生发真情实感且无需伪饰地表达情感。C“无意为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以及后来的屈原和汉乐府古诗,这些作品中的诗歌创作态度展现了“无意为文”的理念。D“无意为文”是指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需要用心思考、设计,没有特定的目的或意图,而总能在不经意间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境界。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C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

11、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5请结合苏轼“有为而作”的文学创作理论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济世之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飞翔的战马李春雷 农历四月,坝上依然整天整夜地刮着大黄风,混混沌沌,天地不分。 张北县西大淖村村头,有一座宽大的宅院。这是1945年5月的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日的大院要闭门了。 柴家当家人柴峻山,是坝上有名的大财主,家里良田数顷,骡马成群。柴老爷子今年已经60多岁了,自从日本人在附近建造两座炮楼之后,他就明显地衰老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 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刚要拿筷子,突

12、然,马倌小郭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对柴峻山说:“当家的,外面来了两个人,什么话也不说,每人拉着一匹马就进院了” 柴峻山心里一惊,迅即整衣下炕。 来客跨进门槛,回身关上门,而后走上前去,“咕咚”就跪下了,并哽咽着哭出声来:“孩儿不孝,今儿个回来看望爹!” 这时,来人一把扯下假胡须,露出一张年轻英俊的面孔来。 柴峻山一看,天啊,竞是自己多年不见的宝贝儿子柴书林! 10年前,柴峻山送儿子到北平读书。自从“七七事变”之后,儿子就与家里断绝了联系。 柴书林被父亲从地上搀起后,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亲,诉说着自己这几年从北平到延安的经历。接着,他又对父亲说:“爹,我现在是八路军了,这次是奉上级指示,回坝上打鬼子来了

13、。” 老人一听,自然是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这里是沦陷区,日军活动频繁,村外五里就有一座日本炮楼。对八路军,他自然从内心钦佩。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就是八路军。他让人赶紧把院门闩上。 柴书林回家,可乐坏了全家人,也忙坏了全家人。柴峻山把那个年轻的后生让到炕上,亲自斟上一碗茶水。母亲拿出一包上等的白蘑菇,叫姑娘们蓷了细薄细薄的莜面窝窝。这是柴书林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饭 莜面窝窝蒸熟了,热气腾腾地端到了柴书林和年轻后生的面前。 柴书林一面喝着香喷喷的羊肉蘑菇汤,一边问起家里近年来的情况。 这一问,柴峻山哀叹道:“唉,这年头,可让小鬼子给害苦了” 是啊,日本人侵占坝上不久,就让人动员柴峻山出任维持会会长。

14、他以年老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从此之后,他也就成了日本人和“皇协军”的眼中钉。有一次,皇协军为了威胁柴峻山,竟在他家门口杀死了两个人,血浆溅满了门前的台阶 可是,柴峻山并不想多说家里的情况,他急着想听听外面的事情,便说:“书林,你说说,内地的战事怎么样了,战争什么时候能有个眉目?” 柴书林就等着爹问这句话了。他看看时机已到,就把刚夹起的莜面窝窝又放下去,压低声音说:“爹,经过几年抗战,日本鬼子快要完了!”接着,他又压低声音说:“八路军的大部队,马上就到咱张北了,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向敌后挺进,开辟新区,扩大根据地” 随后,柴书林又小声地向家人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的情况,还说到国际形势 灯油添了两次,

15、窗外的大黄风仍在呼啸着,夜已经很深了。 鸡叫头遍的时候,柴峻山看出了儿子还有肺腑之言。 这时候,柴书林才对父亲说:“这次回来,一是看看二老,二来也是回家和爹商量一件事。爹不是最恨日本鬼子吗?爹一定愿意拿出些钱财来支援抗日骑兵支队” 老人点点头:“是的,为了打鬼子,爹是应该出力气” 不知不觉,窗外已经渐渐发亮。 老人觉得应该让远道奔波的儿子和小后生休息了,就把他们带到一间偏房,为他们盖好被子,让他们足足地睡一觉。 又是黄昏的时候,柴峻山把儿子和小后生叫到自己屋里,递过一个沉甸甸的褡涟:“书林啊,这里边有洋钱,有蒙疆票,你拿去吧,能帮助骑兵支队解决些困难,算是爹的一点心意。记住,十天后的傍晚,你再派人来,我想法给你们弄到十来匹可以做战马的上等马” 老父亲的一番话,让柴书林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向爹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天夜里,柴书林又扮成一个绅士模样,后边跟着一名侍从,骑马离开了柴家大院。 柴书林虽然走了,但这些日子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