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0苏轼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56395062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0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0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0苏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0苏轼(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0苏轼(三)我们现在看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非常重要的一项要培养成的眼光。表而上写的这样的超脱,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博大,不但是通古今而观之,而且把自己揉合在古今之中了。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他们的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以,苏东坡才能够在做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

2、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是毕竟要过去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璧。”苏东坡还有他很妙的一点。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他通达、达观的好处。他的通达、达观如果说有一点缺点的话,就是有的时候,他这个人遇事不十分认真,就放过去了。这要分成两面来看。他有他认真的一面,也有他放过去的一面。苏东坡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表现了这个特色。当时欧阳修做主考官,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说无论是刑罚,无论是奖赏,都要忠厚之至,这是欧阳修自己的体会。因为他父亲当初审判案件的时候就曾说,这个人若要判死罪,我要再三替他考虑。如果能够减轻,我尽量给他

3、减轻、尽量不轻易把他处死(见于欧阳修沈冈降表)。无论是刑,无论是赏,都要忠厚之至。不要冒昧,不要轻率。所以欧阳修出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东坡在考试的论文上说,尧的时候是皋陶为士,做司法官。有一个人犯罪,皋陶说杀之者三,尧说赦之者三。欧阳修欣赏他这篇文章,要把他取录第一。但欧阳修误以为这篇文章可能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不好放在第一,就放在第二了。可是他很欣赏这篇文章,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这是北宋有一些人的好处,荐拔人才。但欧阳修不知这典故的出处,当苏东坡谢主考官时,他们见了面了,欧阳修就问他典故出于何书,苏东坡说:“想当然尔!”这是苏东坡很妙的地方。他说我想以尧为人仁厚来说,以皋陶之执法

4、严格来说,应该如此。“赤壁”在这首词里,也是苏东坡想当然尔。因为苏东坡所写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但是,你要知道,作为文学家,有的时候不要太认真。-我再跑一个野马,但是我所讲的是欣赏和创作文学的原理和原则。-杜甫曾经写过两句诗,他说有两座对立的苍崖,是“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北征),是当猛虎大吼一声,苍崖就断裂了。是说那苍崖断裂,截然分开的样子,好像是突然分开的,“猛虎吼时裂”。金圣叹批杜甫这句诗就曾说:“诗人之眼,上观千年,下观千年,杜甫行至此处,就分明见有

5、一虎,读者要问虎在何处,哀哉小儒!”所以,诗人有他可以想像发挥的所在。苏东坡这里是借古人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正如晏殊假借歌者口吻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慨。苏东坡并不是不知道这个赤壁不是破曹兵的赤壁,他知道。所以,你看他的词句用得很好,“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在战垒的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没有说这一定就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说这就是周瑜破曹兵的赤壁了。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个大的场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

6、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用的字是“惊涛”,是“乱石”,是“崩云”,是“裂岸”,非常有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当时有名的有周瑜周郎,三十四岁。诸葛亮借东风,在戏台上看来比周瑜老,其实那时诸葛亮只有二十八岁:曹操当年是五十四岁。当时主力是东吴军,诸葛亮只是来协助他们。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而他真的要说的是什么?你往下去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当年儒将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按现在我们的印象,以为诸葛亮才是拿着一把羽毛扇。其实,拿着羽毛扇在魏晋之间而言,一些儒将风流

7、的人常常都是如此的。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的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晋书顾荣传记载他讨伐叛军陈敏的时候,就是以羽扇指挥军队的,还有晋书谢万传记载谢万“着白纶巾”。纶巾是一种丝巾。“遥想公瑾当年”二三十岁的周公瑾,小乔初嫁了。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这是说到周公瑾当年的功业。可是,你要体会苏东坡词中的复杂情绪。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当你回想全词开头所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的周公瑾,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这是一层意思。但是不只如此。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两句词有过不同的

8、解释,“故国”指谁?“多情”指谁?台湾郑骞先生讲词讲得很好,可是对于这句的解释,我不大同意。他说前面写的周公瑾是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他的妻子,所以这里的“多情”指苏东坡的夫人。苏东坡第一位夫人姓王,后来死了。苏东坡后来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来悼念她。故国,指苏东坡的故乡。是说如果死去的妻子魂魄归来,那多情的妻子就会笑他。说小乔初嫁的时候,周瑜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大的功业。你苏东坡将近五十岁了,一事无成,几乎死在柏台监狱里,现在被迁滴到黄州,衣食温饱都很困难,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可是,我以为不是的。这首诃题目是赤壁怀古。故国,呼应词题,应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

9、,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他前边一直写的是赤壁,是周瑜,所以,我以为故国说的是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瑛,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应笑,不一定自己妻子,才对自己多情。多情,是说周瑜如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苏东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所以,他词里边有他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苏东坡的悲哀,从来不像李后主那样沉溺在其中的。他写的背景这样开阔,写的历史这样悠久,融会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他里边有我一事无成跟周公瑾的对比。可是,周公瑾又如何?不是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10、物”了吗!所以,他有旷逸的襟怀,就是说,我虽然不能比周公瑾的成功,但是周公瑾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人要有通达旷逸的襟怀,他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酣江月”。我就拿了一杯酒,把酒洒在江心之中,洒给江心之中的一轮明月。“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李太白也有诗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这是李太白的飞扬之处,是他在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李白是不甘沉落的一个人,是一直要飞起来的。李太白这首诗开端写的是“花间一壶酒”,但是我“独坐无相亲”,没有人陪伴我喝酒。他不甘沉落,下边就说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太白,要在寂寞悲哀之中飞起来。我没有伴侣,但是,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我李太白还是孤独的。可是我“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要把我的精神、我的感情寄托在那无情的明月之上,相期在邈远的云汉之间!这是李太白。李太白就是写闺中的相思都说,“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你要看到中国古代诗人的真正精神面貌根本质素的所在。所以,苏东坡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自己在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一种结合。这是他的很有特色的一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