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案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563806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师:现在我们就去领

2、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简介作者及敬亭山。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4.交流:(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

3、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1)“独”坐是“谁”独坐?(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四、诵

4、读尝试,背诵默写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2介绍洞庭湖。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

5、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3)古代“

6、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全班汇报交流。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第三课时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

7、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ng,是“曾经”的意思。谙,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3说说词的大意。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

8、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

9、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教学反思: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