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636284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教案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什么叫北洋军阀,袁世凯是如何排斥革命党人和任用北洋系亲信建立其统治的。宋教仁等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和竞选活动。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的发动和迅速失败。袁世凯是怎样加强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孙中山号召讨袁,蔡锷等发动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可耻下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二、思想教育目标:1.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它集反动没落阶级专制、卖国、凶残、狡诈于一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2.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结果总是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

2、阶级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三、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分析孙中山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结局,提高综合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本课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本课难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

3、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2、掌握内阁实权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标志: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教师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二、二次革命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善

4、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国民党人被迫应战。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黄兴在南京响应,随后,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2、“二次革命”(1913年)教师讲述: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

5、的软弱而遭到失败。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三、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1、原因(学生看书后总结回答)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总统独裁和总统世袭制的建立教师总结: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独裁专制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袁世凯不仅成为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子孙,这时的中国只剩下“民国”一块招牌了。2、袁世凯空前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洪宪帝制的丑剧,使一些原来对他还抱有幻想的人也认清了他的

6、真面目。反帝制复辟的怒火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3、孙中山号召讨武力袁过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告云南独立,组织讨袁的“护国军”。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蔡锷率军出兵四川、李烈钧出兵两广、唐继尧留守云南。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1916年23月间,继贵州独立后广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先后独立。其他各省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苏等地也有革命党人在活动。结果: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还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但胜利果实最终落入段祺瑞得手中,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四、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发动:孙中山响应:滇、桂军阀(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威胁)为保护被孙中山视作民主共和象征的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因为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威胁到了西南滇、桂军阀的利益,所以滇、桂军阀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但是随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展开和段祺瑞的失势,武力统一的威胁消除,南北军阀串通一气,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