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6360458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 高三语文课外名句集释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道义,富有,地位高贵,对

2、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4.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没有回答。(回来后子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 怕的。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6. 略7.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8.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

4、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 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 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9.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

5、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10.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11.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12. “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己损害

6、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1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小车无軏(yu),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14.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5.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

7、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

8、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1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全句的完整版应该是:君子喻之于义,小人喻之于利。 “喻”应解释为“明白、知晓”,这里可以用使动用法解释,“于”应同义“以”,解释为“用” 。全句的翻译:用义来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来让小人知道(同样的事)。17. 子曰:君子说: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论

9、语-孔子18.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19. 论语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也就是说,自己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自己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2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0、?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21. 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为别人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不去温习呢?2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自论语雍也吃着一碗粗茶淡饭,喝着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们都不能忍受(这种环境)而感到忧虑,可是颜回却不会改变志向,乐在其中。这是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25. 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

11、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问道:“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26. 论语学而第一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

12、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道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28.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虽:即使。暴(P):通“曝”,晒。寒:冻。 2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虽有美食嘉肴,不去吃它,则不知它的滋味美得如何;虽有很好的知识学问,不去学习它们,则不知它好在什么地方。因为上面的缘故

13、,学的人深入进去,学了以后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教的人在教他人解困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的学子,定能自我反省;明白自身困惑的教者,也一定能自强不息。上面说的就是教育和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道理。3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道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3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白话解:别人学一次

14、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33.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

15、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37.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40.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

16、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1.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说过:真正君子和谐但却不会苟同,势利小人苟同但 却不会和谐。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42.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 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4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46. 知止而后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