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456127339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 文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

2、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可能是完全没有办法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其次,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没有办法将这种艺术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从而阻碍了审美欣赏的进行。再次,即使是我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我们的审美判断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歌德对中国的小说好逑传玉娇梨今古奇观这样的作品非常赞赏,而这样的作品在中文系统中却非一流作品。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阻碍,而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从而把握这些异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把跨文化审美欣赏看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对待。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

3、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是依次渐进、越来越接近艺术作品本身的四个序列。当我们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作品所含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有一个大体的理解,因为它可以影响作家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我们还需要理解文化作家偏爱,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选择何种题材或主题,甚至决定着作家采用什么样的特殊材料。第三,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最后,我们还需要理解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因为一件艺术作

4、品并“不仅仅只是抽象观念同形式的内容的结合”,而往往通过“形式的内容”表达出多重意义。跨文化审美欣赏需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符号价值进行辨认和理解。跨文化审美欣赏的确需要超越文化的差异性,而超越文化差异性的最佳方式是认识它、把握它。但认识、把握文化差异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艺术品仅仅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来看待。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决不能仅仅看成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平面比较。这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是逐渐并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的。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要欣赏者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史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因为那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把意义从

5、审美内容中分裂出去”了,也就“不是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而当成了论证文化差异的材料了。我们必须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材料二:结合美的概念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下: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受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等的影响,中文的语境程度与英、法、德等而言相对较高。在中国,人与人直接的沟通有较多的逻辑预设,即存在一些事物的潜在且被普遍接受的逻辑前提。而道家思维作为中国本土哲学,其高语境特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

6、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注重“文化间性”,就是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词汇通过文化溯源来找到合理的解释方式,并以此作为注释。如道家思想与英美哲学都有一个永恒不变并超验存在的真理,用文化的共通性作为沟通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桥梁,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思想价值观。不仅限于文字传播,还可将图像、音乐以及形象符号作为传播道家思维的手段。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跨越语言所形成的思维鸿沟来实现一定

7、层面上思维与思维的连接。非语言符号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一种直观感受,因此更能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与共通,降低阅读和理解门槛。总之,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摘编自张江浩跨文化审美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以道德经为例)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差异性阻碍了读者欣赏异族文学作品时顺利进入审美境界。B. 材料一中用歌德的事例,意在说明不同民族的审美判断有所不同。C. 材料一从作家和作品两个角度,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D. 材料二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2. 下列对“跨文化审美

8、欣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依次渐进,且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B. 将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有助于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C. 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是超越文化差异的最佳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D. 跨文化审美欣赏要把文化和审美看成一个统一体,不能只把艺术品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对海外电视剧字幕的翻译,翻译人员采取简化翻译方式对原句内容予以适当调整,防止过长语句的出现。B. 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东方诗圣杜甫

9、的一生直观、细致地介绍给世界观众。C. 西方人用其文化中特性、含义、地位最接近“龙”概念的“Seraphim”(炽天使)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龙”。D. 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有550所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外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 如果某高校计划向外国留学生推介论语,请你根据材料二,对该校提出几点建议。【答案】1. D 2. B 3. D 4. 首先,指出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存在的困难,引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话题。接着,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最后,强调在跨文化审美欣赏

10、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和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 5. 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逻辑预设,减少语境障碍。注重“文化间性”,寻找并突出文化共通点,避免理解偏差。运用非语言符号等直观的辅助手段进行多模态话语传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错误,以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为基础的低语境化传播只是跨文化传播策略之一。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B.“将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有助于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错,根据“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

11、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可知,选项中表述的跨文化审美欣赏的认知顺序颠倒了,应是先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然后才有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材料中论述了语境、文化、多模态话语传播三大策略。A.是结合相应语境采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减少语言障碍;B.是利用非语言符号帮助跨文化传播;C.是用文化的共同性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D.孔子学院只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未涉及材料中的语境、文化、多模态话语传播三大策略。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

12、一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的。根据“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可知,第一段指出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存在的困难的现象。根据“这就需要我们把跨文化审美欣赏看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对待”可知,第二段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论题。根据“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可知,第三段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分析“跨文化审美欣赏”这一认知思维过程的顺序。根据“我们必须

13、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可知,第四段得出“解决跨文化审美欣赏问题必须把文化和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这一结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在材料二中,作者针对道德经跨文化传播提出了策略,其二、三、四分别阐释三条策略;论语与道德经同为中国文化经典,因此针对道德经跨文化传播提出的策略也适用于论语。根据“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可以概括为“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

14、,恰当展现逻辑预设,减少语境障碍”。根据“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可以概括为“注重文化间性,寻找并突出文化共通点,避免理解偏差”根据“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可以概括为“运用非语言符号等直观的辅助手段进行多模态话语传播”。(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里的蘑菇卡尔维诺风,从远方来到城市,带着不寻常的礼物,但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像有花粉热毛病的人才会因为别处飘来的花粉而打喷嚏。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阵

15、夹带着孢子的风,于是蘑菇在市区街道的花坛上萌芽了。没有人发现,除了小工马可瓦尔多,他每天早上都在那里等电车。这位马可瓦尔多对城市的生活不是很适应:广告招牌、红绿灯、橱窗、霓虹灯、海报,装腔作势地想吸引人注意,但是他就像行走在沙漠上似的从未停驻过目光。相反地,一片高挂在树枝上枯黄的叶子,一根缠悬在红瓦上的羽毛,他却不曾遗漏;马背上的牛蛇、桌上的蛀洞、人行道上压扁的无花果果皮,马可瓦尔多不会不注意到;四季的变化、心里的欲望和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这些他都能发现。这样,一个早上,在等着电车来载他去公司上工时,马可瓦尔多在站牌附近注意到一些奇特的东西:沿着林荫大道铺满石板并消过毒的花坛上,在某几处树桩,似乎鼓起了肿块,这里那里地微露着地下的圆形体。他蹲下身去系鞋带以便看清楚点,是蘑菇,真的蘑菇,正在市中心萌芽!对马可瓦尔多而言,他周围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因为这批不为人知的宝藏而变得丰盛肥沃。而且,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雇员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是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的。他这天工作得比以往都要更心不在焉,老想着当他在那儿搬卸盒子、箱子的同时,那些只有他知道的蘑菇,在幽暗的土地上寂静、慢慢地酝酿那多孔的果肉,吸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