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6125014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国内外劳资关系文献综述 05级企业管理 刘永俊摘要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中的劳资关系问题成为人力资源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过去劳资关系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劳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关键词 劳资关系 劳动问题 劳工运动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在不断的矛盾、斗争和调整中历经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健全规范的劳资关系调整体系。考察这一历史进程,对于我们今人研究和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一、 劳动问题与劳资关系的出现(一)劳动问题的产生 从产业革命开

2、始至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这一阶段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十八世纪中期兴起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技术的划时代变革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但却使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资本家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采用最残酷、最原始的剥削方式。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劳资矛盾处于尖锐的对抗之中。 而对资本的残酷压榨促使工人们奋起反抗。但是,早期的工人斗争多是自发的、分散的行动,绝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工人们从实践中开始意识到联合起来的必要性。于是,在一些行业中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工人组织,这便是早

3、期的工会。 对于早期的工人组织,雇主进行了激烈的抵制。代表雇主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府则用法律对之加以限制。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立法都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英国1799-1800年颁布的结社法和法国1791年颁布的夏勃里埃法就是这类法律的典型代表。当时的政府标榜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保证“自由竞争”。将劳资关系问题交由劳资双方去处理。这种“自由放任”政策在资方明显处于优势、劳方处于绝对劣势的劳资关系格局中,实际上是放任、纵容雇主.限制、打击劳工的政策。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劳资关系演变的这一阶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劳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最基本劳动条件的改善上; 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

4、和局部的状态。工人群众有组织的联合的进程面临着来自政府与雇主的巨大阻力; 第三、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居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资关系呈不稳定状态;第四、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表面自由的背后,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二)劳资关系的发展 劳资关系是生产活动中直接从事劳动的人与雇佣这些劳动力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总称。两者的关系,与其说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任务中产生的指挥与被指挥关系,不如说是一种利益不同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或对立关系,这是劳资关系的根本前提。劳资关系的最初形成,是在这两种地位的人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分离的时候产生的,即阶级社会出现的时候

5、。但是,这种关系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指提供“劳动力商品”的雇佣工人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资本家以及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因劳资关系的发展阶段不同,劳资双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关系的不同而不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劳资关系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劳资冲突与斗争的角度分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劳资关系表现为单个的资本家和单个工人之间的关系,即原始的从属的劳动关系。在这一阶段,历史性地产生了大批的、经常的“产业后备军”。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供给过剩,工人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相反,资本家则取得了社会的“统治阶级

6、”的地位,以专制、蛮横的态度对待工人。这就是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原始劳资关系。工人不仅分散而且互相竞争,拥挤在资本家的指挥棒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卜劳动,这时的工人反抗,仅是采取怠工、离职等个人的非正式的形式。 第二个阶段,劳资关系表现为一个的资本家与组织起来的工人之间的关系,即从个别到集体的劳动关系。工人们组织的工会,制止了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互竞争,也就是说,它垄断了劳动力商品的供给,不希望由此而增加工人的收入。工人通过由工会发起的有组织的罢工等一系列手段,加强了同资本家的斗争。相应的,资本家也通过制定“团结禁止法”、对单个工会的瓦解破坏以及后来的“温情主义”劳务管理等措施,来对抗工人组织。

7、第三个阶段,劳资关系表现为资本家的组织和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即从集体到社会的劳动关系。在孤立的资本家对抗组织起来的工人的时候,工会的要求和各种政策一般都能得以实现,但随着资本家组织的发展,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资本家组织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对付工人组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积累和垄断发展的需要。由于资本家组织和个人组织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渐渐具有了普遍的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第四个阶段,劳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及其组织(就业群体)、雇主及其组织(用工群体)和政府及其组织(劳动关系的协调者)三方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府作为一个主体介入其

8、中,形成以工会为代表的劳方、以雇主组织为代表的资方以及政府方的三方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社会劳动关系涵盖整个社会层而,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产业(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一个国家或地区(the National Context)、甚至国际范围内(the Global Context)的劳动关系,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总之,在劳资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斗争手段各不相同。劳资双方总是随着具体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斗争策略,以尽量争取在劳动力市场上处

9、于有利的地位。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使得劳动问题业己从国内问题演变成为跨国性的问题。劳动问题不加以解决,不但影响劳资双方、家属、社区,也会波及到整个政治、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所以劳动关系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二、劳动关系与劳工运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关于劳工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英国占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最重要的著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全书贯穿了主张让资产阶级自由地追逐个人利益的自由放任思想。 亚当斯

10、密指出,财富是由一切生产部门创造的。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考察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分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三大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研究了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并认为利润和地租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扣除。由此,他接触到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亚当斯密用大量的笔墨关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社会公正。并认为:第一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发展,它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劳动分工中表现为高水平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他认为分

11、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第一劳动是价值的标准与源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类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专业化。一方面,劳动分工促成了复杂的经济结构的产生,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分工又成为把全社会整合起来的力量,限制着个人的利己之心。第二、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和交易制度可以有效地释放经济动力,导致劳资之间更为公正的收入分配,从而达到社会普遍富庶的目标。政府的作用是维持法制,过量的规制和政府干预是有去无益的。 亚当斯密指出,由于工人要求多得到工资而老板却要少付工资,这两类人就会组织起来以便更有力地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过,这两类联合的性质不同,工人协会往往是防守的而不是进攻的;雇主协

12、会则会采取进攻措施来压低工人的工资。他认为,由于相对来说工人在经济上的维持能力总比不上老板,因此,工人的联合或工人协会往往更具有暴力性和侵犯性。可见,亚当斯密对18世纪后期英国早期劳工运动的解释完全是出于经济性质的分析。他关于早期工人协会的认识和讨论,对于后来劳工运动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二)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继亚当斯密之后,卡尔马克思系统研究了欧洲的劳工运动问题,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亚当斯密观点的认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己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在欧美主要国家,占据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

13、期性地爆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己经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首要地位。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己经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社会和生产,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是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宽广而精深,他从历史过程的角度论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异化、雇佣劳动、剩余价值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贯穿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主

14、义的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资本论实质上就是劳资关系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全而系统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解剖,揭示了劳资关系的实质。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对立的社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劳资关系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体现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关系

15、。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是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这样,马克思就从逻辑和历史的结合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是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的实质。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的基础。 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经济关系看,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工人在劳动环境和劳动产品中被异化了,劳动力成为“最受摧残的商品”。2马克思通过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论述,对这种劳资关系的性质作了透彻的揭示。 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工运动理论强调阶级组织和阶级对抗,核心是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崩溃,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终极目标是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自主劳动。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指出了工人运动的方向。这就是通过无产者的组织进行暴力革命,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 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命策略原则。合法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反对卑斯麦政府“非常法”的斗争中,具体制定了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议会内斗争与议会外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原则。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