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6121928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相关理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对产业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流派,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丛林”的局面。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区位理论、经济社会学、东方管理学等学者都有丰富的产业集群方面的理论,本文简述一些在历史上或现在较主流的产业集群理论。1 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0)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概念。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他认为的外部经济有: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二是生产专

2、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企业集群正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集群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或要素)。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不同产业,扩大地区产业规模。而且,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这种基于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X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便于企业快捷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迅速成长。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6个方面的特征: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产

3、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企业马歇尔集群区图1 马歇尔产业集群示意图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对集群理论的一个贡献就是对规模经济概念的丰富,而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重要X畴。他把某一区域原本相互无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氛围,即外部规模经济。他发现了一种产生集群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2.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区位集聚。他认为,集聚之所以能够给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省成本,又有多种原因,如专门的机器修理厂、靠近的原料供

4、应点、大规模的劳动市场、公用设施、道路等都有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实际对区位起作用的区位因子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与劳动成本(工资)因子及集聚、分散因子。所谓区位因子就是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而分散因子则是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集聚因子可分为两类: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算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所带来的。一个工厂规模的增大

5、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若干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更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更多的收益或节省更多的成本,所以工厂有集聚的愿望。他认为,企业通过集聚获得的经济效率大于分散状态下的效率。他利用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聚的程度:工厂在一个集聚区位内能获得收益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工厂迁移到集聚区需要运费成本,只有运费成本小于等于收益时,才有自发的集聚区的形成,而反之则不会。假设有P1、P2、P3三个工业区位,每个区位上都有少量工厂,这些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益处,均希望进行迁移。图2中,P1、P2、P3分别代表三个区位三角形中运输费用与劳动力费用的最低点。围绕P1、P2、P3构成等运费线1、2、3,由集聚

6、所节约的费用等于偏离运费与工资成本最低点的P1、P2、P3所追加的运费及工资的等值线,即为临界等运费线。假设集聚所得经济利益为3,则临界等运费线就是等值线3,在增加的工资及运费成本小于3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交叉重叠部分,即为产业集聚定向的新区位。图中阴影部分 图2一个集聚地区发展示意图韦伯探讨了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但他的研究脱离了一切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加以考察。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产业集聚的形成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地区的社会文化因素,韦伯却将其抽象掉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3.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罗纳德科斯(CoaseR,1937)在企业

7、的性质(TheNatureoftheFirm)中开创性地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科斯指出,市场交换存在着摩擦,从而也存在着交易费用。“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主要是因为:(1)发现相关价格即获取有关的市场信息是要支付一定费用的;(2)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以及对合约的监督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他认为企业是市场替代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通过把某些生产要素纳入一个企业内,减少了市场中的企业数目,降低了交易的信息不确定程度,从而节省了交易成本。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他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X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

8、,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威廉姆森(Williamson)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他认为,事前的交易费用是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各方的全力、责任和义务,而这个过程是有成本的。事后的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发生以后所产生的成本。这种成本表现为各种形式:(1)交易双方为了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而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2)交易双方发现事先确定的交易事项有误而需要加以变更所要付出的费用;(3)交易双方由于取消交易协议而需支付的费用和机会损

9、失。交易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经济环境状态下交易的可预见程度。根据科斯和威廉姆森的观点,市场和企业只不过是两种可选择的交易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他们之间还存在多种其他中间组织形式。而产业集群就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当把交易费用这个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入产业集群中来进行探讨时,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地理上集中的含义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而这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第二,地理上的集中自然意味着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第三,集群也是信息的集聚,同时,集群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的特性

10、,这既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于是明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第四,集群内企业长期合作,内部信誉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有效防止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因此签订、执行契约等所需要的资源即这一类的交易费用也大大减少。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关系,彼此之间因为长期是正式合作以及非正式交流而形成信任,部分抵消了纯粹市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未来不确定性,减少了市场风险。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在产业群内形成开放式的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网或企业链,以作为对大型企业的封闭式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替代。因而,产业集群既降低了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又克服了纵向一体化大企

11、业代理成本和组织成本过高的问题。4.克鲁格曼等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0 世纪90 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 在D- 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 其要素报酬也越高, 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克鲁格曼在D- S 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 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 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

12、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 1991) 建立了中心外围模型, 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 3 。克鲁格曼在其模型中指出有两种力量决定着经济行为和经济要素在空间上是收敛还是扩散: 向心力以及离心力。向心力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反映在产业层面上就是产业集聚, 这也是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非常重视产业集聚的原因。在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 一是市场准入效应,即垄断厂商总是将其生产安排在大市场同时并向小市场出口的趋势; 二是生活成本效应, 它分析了厂商区位对当地生

13、活成本的影响, 在有大量厂商集中的地区商品价格相对较低, 从而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聚集在该地区, 进而节约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支出; 三是市场挤出效应, 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 厂商总是向竞争者相对少的地区集中, 也就是说, 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的结果, 就会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厂商向厂商相对较少的地区移动; 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 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中, 并且相互促进; 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 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扩散。该模型的主要经济思想是, 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 由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 集中越明显。中心外围模型的结构内容是

14、, 两个地区与两个部门, 两地区最初是完全相同的, 两个部门分别是报酬递增、产品具有差异性的制造业与报酬不变、产品同质的农业部门。其中两部门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是劳动力, 同一地区内的农民不能向制造业部门流动, 反之亦然; 但制造业部门的工人却可以实现跨地区的在同一部门内流动。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产业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 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 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 当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 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产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中心外围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预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过程, 初始状态时, 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可能有某种优势, 它对另一地区的特定厂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5、, 并导致这些厂商生产区位的改变, 一旦某个区位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 该地区的聚集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地区垄断竞争优势。图3 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的过程机制克鲁格曼将产业集群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未能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深入探讨影响产业集群演进机制的微观要素,也未能深入剖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区域创新能力及其本地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克鲁格曼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同时,克鲁格曼的新模型忽略了交易费用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如果区域内交易费用很高,即使植入新的产业或企业,也

16、难以形成集群。他认为产业集聚空间格局的形成及锁定效应,是经济活动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相互作用的产物。另外,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市场规模经济而忽视技术外溢在区域经济聚集中的作用,因此,它不能解释技术在促进产业增长、区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5.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迈克波特(M.E.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见图4)。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强调各个要素发挥作用时,是一个动态系统性机制的变化。国内竞争压力和地理集中使得整个“钻石”构架成为一个系统。波特强调,“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