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583132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 心理健康通常 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 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 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 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一 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 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 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 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 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

2、独特个性心理 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 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 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 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 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 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这个过程,也是 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 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

3、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 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 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 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 康教育的成功与否。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 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 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 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 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 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 人格

4、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 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 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 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 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 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 潜能。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一.学校适应不良型 的心理问题;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 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一. 学习适应不良型.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 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

5、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 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 面。(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 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 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 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 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2) 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 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 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 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 力不集

6、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 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 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 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 第三,品行絮乱。 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 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 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 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 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 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功 能方面。 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

7、以及腰酸背痛、 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二. 强迫型.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 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 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 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1)强 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 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 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 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 1+2 为什么等于 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2) 强迫冲动和

8、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 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 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 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三. 抑郁型.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 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 适感和睡眠障碍。 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 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对同 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1)兴趣衰退。 这 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 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 缺乏自信。自我

9、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 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 如学习成 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3) 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 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 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 有力不从心之感。(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 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 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 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

10、体酸痛等, 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6 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 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 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四. 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 焦 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 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1)急性焦虑,又称惊 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 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 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 时间不长,一般 120

11、分钟,长达数小时。 发作后虚弱无力 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 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 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 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 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 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 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校迫切 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 关注着心理健康,中学生也不例外。

12、因此,我们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发现问 题,及时疏导。改变评价方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之学习的 压力,评价师生往往仍是看成绩好坏,对教师、学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显得力不从心,严重影响对师生的心育工作。我们可以 改变学校的评价方法,如对“三好生”的评价,过去做法主要 是看成绩,其他往往忽略不计;现在我们强调,品行不端的同 学,成绩再好也不得评“三好”;对优秀教师的评选,也将改变 过去主要看考试成绩的做法,应兼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 效,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其优秀班主任的成绩将作为加分项, 纳入到优秀教师的评选中。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学生、教师对思 想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 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生作为社会生活 成员,他生活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其教育仅靠学校远远不 够,还必须加大家长、社区成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以取得 一致的教育理念,构成三力合一的教育网络,这无疑会对学生 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不仅逐步提高 学生的各项能力,更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他们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更好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 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