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455830340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与人文社会互动深、行程挑战性高、旅游时间长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彻底执行,以期实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中国的壮游传统久远。司马迁二十岁那年,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到广阔社会中实地( ),接触壮丽河山和了解四方之民的生活习俗,并搜求历史传说与各种史料。司马迁_,最终_,完成了史记。后有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徐霞客经30年游历,_,撰成60万字的徐霞

2、客游记;连诗圣杜甫都曾在苏州准备好船,差点东游到日本,他在自传性的诗壮游中就写道:“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可惜的是,中国在郑和之后失掉了壮游的传统。古今中外,有太多经历壮游而改变人生,甚至提升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例子。有报告认为:“空档年”可提高外语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包括独立精神、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许多人因此寻找到人生的方向,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 )。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壮游代表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缺乏这种精神,富不过三代,国家也有可能出现政权更迭。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徐海鹏曾惋惜地表示,明朝实行锁国政策后,( )

3、。我国在1900年前后的半个世纪国力最弱时,不仅在探险的领域缺席,还成为其他国家探险的对象。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考察动能每况愈下B.考查动力江河日下C.考察动能江河日下D.考查动力每况愈下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B.“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C.“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D.“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

4、”“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B.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与人文社会互动深、行程挑战性高、旅游时间长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彻底执行,以期达成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C.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

5、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经过规划、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期实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D.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包括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三个特质,所以特别强调以高度意志、经过规划彻底执行,以期达到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不局限于自然、更深入民间”的世界之大的目的。4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完成关于“杜甫七绝”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0个字。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

6、潜力。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如果林黛玉穿越到现代,最适合的职业是什么,在一项调查中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语文教师,你觉得她能胜任语文教师工作吗?请结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阐述理由。要求:150字左右。6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不被鲁镇接纳的“异乡人”。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鲁镇人对祥林嫂冷漠的原因。要求:150字左右。二、现代

7、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嘈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

8、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

9、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舍”“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材料二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

10、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

11、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行,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

12、之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儒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

13、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的“虚静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平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

14、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C.材料二介绍了教化传统的转变,三代以来到春秋时期,教化传统由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转向重视个体德性。D.材料二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以此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B.孔子认为民本思想是教化学说的基础,保障民生、增加民众财富,通过教化必然能成就个人德行。C.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局限在建立道德秩序,提倡主动自我反省。D.孟子认为教化需要物质前提,百姓有“恒产”才

15、会有“恒心”,更重视德性内化。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引用论证论述何为“专心之学”,并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B.材料一论述了“为学”的过程,“意志”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C.材料二论述要全面观照孔子的教化理念,列举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有关“教化”的观点,体现了孔子教化观的影响力。D.材料一侧重分析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为学,材料二侧重分析先秦儒家的教育观的内涵。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弱水河的守望朱湘山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之遥,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藉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总能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换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