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582154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题教学目标:1.能阅读浅易文言文;2.能对古书中浅易的段落进行标点;3.能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难、重点:1.标点2.翻译第一课时(文言实词)教学目标:1.系统地认识文言实词;2.掌握词义变化、引申的规律。难、重点:掌握词义变化、引申的规律。教学步骤:常见的实词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一.通假字:中学课本里讲的通假字包括以下三类:1通用字:凡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义也相同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例: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2 假借字:凡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用,称之为假借。例: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蚤通早3

2、古今字: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所代表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型来区别,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专代表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例:随又槁暴,不复挺者 暴同曝二古今异义:1 词义的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中包含于今译之中。如:江、河2 词义的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中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妻子、金3 词义的转移: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对象。如:交通4 感情色彩的变化: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5 名称说法的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成。1 词的本义:词

3、最初的意义,如“兵”是“兵器”,“走”是“跑”(古汉语)词的基本意义。如“兵”是“士兵”“走”是“步行”(现代汉语)2 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的、相对立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基本义有:河很深、院子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有: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引申有两种方式:a.连锁式:本义和引伸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的本意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在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害怕恐惧”;b.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其辐射式产生的引伸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

4、“节拍”等。3 比喻义:是使用比喻释义,如“地下工作”、“乱扣帽子”。第二课时(文言实词)教学目标:1学会推断词义;2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难、重点:学会推断词义教学步骤:一如何猜测词义:(一)出示幻灯,请同学自己猜词义:(二)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归纳如下:1可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为“逃跑”,“等”为“同样”。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绝不会是“死亡”,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2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分析:如:急

5、湍甚箭,猛浪若奔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中,“急”作“湍”的定语,故译为“急速”;在中,“急”作“有”的宾语,故译为“紧急的事”;在中,“急”前面有能愿动词,后有宾语,所以为动词,可是这个动作却是它后面的宾语“臣”发出的,那肯定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急”即“逼迫”。3语言规律来推断词义:如:求全责备 化险为夷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此兵家之胜责,求。因为“求全责备”为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求”相对,“备”与“全”相对,而且可以判断他们是同义关系,所以可以互解。“夷”与“险”相对,而且,可以是反义关系,“夷

6、”就是“不险”,也就是“平安”。敛,收获;助,补;给,足。本句讲春秋两季知识,“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获”,“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也可以印证。利,敌人贪利。“利”极易认为是“威逼利诱”的“利”,但从排比句的其他各项可以看出:“乱”、“实”、“强”指的都是敌方,“利”也该指地方。 从以上分析可知,文言文中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和并列结构,这样的语句,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结构一致或基本一致,各句或成分在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词、反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这是语言运用上的规律,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来推断。4用上下文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来推断词

7、义:如: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失”为“不备”即礼节不周。课本对此释为“过错、过失”不精确。首先从信陵君的话中分析:信陵君敢于自问、自我反省的前提是自认为“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现在再来反省自身,也只能是检查自己在礼节上是否“有所失”即“不备”;其次,从上下文来看,“公子曰”前有一句表心情的话“不快”,下文侯生归纳公子复返的心情为“恨之”,即不满意,既然如此,公子还会问:“难道我有什么过失?”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贤能的公子岂不知此?因此,“失”译为“过失、错误”不合情理。二如何判断词类活用:1 名词活

8、用作动词:秦师隧东 左右欲刃相如 驴不胜怒,蹄之 舍于其址 乃使其从者衣褐总结:东,向东进军。刃,杀。蹄,踢。舍,盖房子。衣,穿。可以看出:代词前的名词肯定是动词;名词前的名词如果和后面的名词不构成偏正关系,那肯定是动词;句中没有谓语。2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 相如廷叱之 良庖岁更刀总结:犬,像狗一样。廷,在朝廷上。岁,每年。可以看出:如果动词前有名词,而这个动作又不是它前面的名词发出的,这个名词肯定作状语。2 形容词用作动词: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总结:远,远离。短,说人短处。可以看出:代词前的形容词肯定是动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的形容词,如果和后面的名词或名

9、词性短语不构成偏正关系,那肯定作动词。3 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总结:活,使活。从,使跟随,即带领。鸣,使鸣。可以看出:如果动词后面有名词,可是这个动作却是它后面的名词发出的,那肯定是使动用法。三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1 据上下文意辨通假:通假一般都是同音替代或同形替代。如“蚤”通“早” “内”通“纳”注意用本字去理解,积累一些常用词,如:“陈”通“阵” “要”通“邀”2 古今异义要区别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积累一些常用词:如“牺牲”、“交通”3 一词多义:结合上下语境去考虑,根据上下句意、文意推断,

10、并利用古代句式的特点,从相对或相反的角度进行推敲。此外,还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组词规律和常用的一些词语来推敲。第三课时(文言虚词)教学目标:1系统地认识文言虚词;2掌握虚词的解题方法。难、重点:辨别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教学步骤:一文言文常见的虚词举例:1同类异词: 只、止、特、但、使、惟、仅、单、直、啻; 都、全、皆、悉、咸、举、具; 否、未、无、勿、弗、莫、非、毋; 汝、女、若、乃、而、子; 我、吾、余、予; 孰、安、胡、曷、奚、焉(那里); 谨、伏、敢、请、敬、辱、幸(表谦恭)2. 时间副词: 表过去的时间:已、既、业曾、尝 表目前的时间:方、正、今 表短暂的时间:少时、少顷、寻、须臾、未已、

11、俄而、旋、既而 表突然、就的时间:猝、遽、辄、忽3句首虚词: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等,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4句末虚词:者、也、乎、哉、矣、焉、邪、耳、尔、与、欤等,表各种语气;5双音节虚词: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又表示怀疑或猜测,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否则:古汉语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则”相当于“就”然则:“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虽然:与现代汉语的“虽然”不同,“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相当于“如此”比及:

12、“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到了”二兼词或虚词的连用:1 在文言文中所谓的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常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中相当于“之乎”两个词。“焉”,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这样的句子中,相当于介词“于”加上指示代词“是”,在“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相当于表比较的介词,加上代词“之”。“盍”,在“盍各言尔志”“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这样的句子中,相当于“何”加“不”。2 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

13、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有同义的虚词连用。如“长沙乃才二万五千户”,“第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成”,“假令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其一根上有七八根生者,昔皆崭去”,“念诸侯无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等等,都是副词或连词的连用。还有语气词的连用,几个语气词并不同义,整个句子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词上。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提顿语气),友其德也。”“友为周南、召南矣乎?”(重点在乎,表疑问语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示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对语意的理解。三虚词的解题方法:1 辨虚实。如“之”“为”“夫”等,有时作实词用,

14、有时作虚词用,要注意分辨。2 分用法。有的文言虚词,能表达各种关系,要联系语境,搞清楚这些关系。3 通古今。有些虚词,古今词义不同,如“因为长句”中的“因为”就是“因此写下”的意思。4 记特殊,如“诸”,“于之”意;“盍”,“何不”的合音词。第四课时(文言句式)教学目标:1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2学会辨别特殊句式;难、重点:学会辨别特殊句式;教学步骤:一判断句:这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句式,可分为两个系列;如果从它表达的内容看,它可分为两个类型:(一)“者也”系列。“者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1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也:夫战,勇气也3,者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4者,:粟者,民之所种5:刘备天下枭雄(二)“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1 道士,乃人也。2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远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5 同行二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三)文言判断句“者也”的格式,实质表达着两种不同的内容:一是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我们管它叫“是非判断”,上面的两个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