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解读14855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5718420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律通则解读14855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联律通则解读14855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联律通则解读14855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联律通则解读14855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联律通则解读14855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联律通则解读1485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律通则解读14855(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编者按】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倡导的楹联知识普及年, 我们协 会用各种方式开展楹联教育活动。这篇稿子就是刘主席特约叶子彤专 家写的,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第一章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的第一章,即基本规则部分,主要是阐 述了联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作为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构成特定 而完整意义的一个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 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 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众所周 知,鉴于对联给人们最为直观的表象,是一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诸多楹联研究者便不约而同

2、地从“对 偶句”的定义出发,归纳、总结楹联文体的特点及其格律要求。这种 思维方式几乎成为定格,产生广泛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谓之“对联” 的概念,即“对联是由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的对仗组成的对偶句”,亦习惯地简称为“六要 素”。虽然这种对楹联格律的表述方式,是从对偶句的层面而非楹联 文体的层面所进行的简单化的总结,但,它毕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且具有易记易学的特点而被广泛传播、 深入人心。正是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联律通则对这六项基本要素予以完善、充实, 作为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一)“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 相等。这一规

3、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 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 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例如,民国陆润庠题江苏苏州寒山寺联:近郭古招堤,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联语藉寒山寺重建竣工而作,由景生情,你看,渔火客船, 月影钟声,恰似一幅深秋夜色图,读来饶有情致。这是一副三句联。 上下联各18个字,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的三句构成,总字数亦 相等。(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 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所谓“品”, 就是类。通则中使

4、用的“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按现 代汉语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畐V、介、 连、助、叹、拟等),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要相同而为成 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 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传 统的对偶辞格而成对。古人属对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 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 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实、虚、死、活”, 就是词性概念。与现代汉语语法词性的分类对照,所谓的“实字”都 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虚字(活)”是动词;“

5、虚字(死)” 是形容词;“助字”就是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符合二 者之一者,均可成对。例如,民国刘心源题湖南长沙岳麓山望湖亭联: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联语藉登临而寄慨,揽云天以兴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忧乐 情思,工稳贴切。“世界”与“英雄”、“城郭”与“山川”、“人 民”与“门户”、“眼”与“胸”,相应之词均为名词相对;“半” 与“一”,数词相对;“环”与“在”,动词相对;“底”与“中”, 方位词相对。而“疮痍”与“盼睐”,前者意

6、为创伤,亦比喻百姓之 疾苦,当属名词;后者意为顾盼,当属动词,但,两者按 同义连用字 这一传统的对偶辞格 成对,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三)“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 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 平衡。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 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关于“结构对应”这 一基本规则,必须说明的是,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 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 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 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

7、成对仗, 但已经构成对仗的 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 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 求句型相同。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 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结构相同的。 鉴于此,对“结构对应” 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 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惟此才有助于对 于“对仗”的理性把握。至于把握的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 彼

8、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例如,民国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联语遣词秀丽,感事怀人,山水旨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 联起句均为状谓宾结构,结句均为主谓宾结构;“林泉”与“花月”, 为并列结构;“解组”与“飞觞”,为动宾结构。“胜景”与“良游”, 为偏正结构。“摩诘”,唐代诗画家王维之字,“惠连”,南朝宋文 学家、诗人谢惠连。“摩诘画”与“惠连诗”,也同为偏正结构。从 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 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的确定,既

9、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 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 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 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 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

10、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 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单句联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 点上要平仄相反。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 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 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 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 在楹联创作实践中 还有一些其它的变格格式,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 别为仄平仄、平

11、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 等。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 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 是具有共识的。三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 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 最基本的定则。例如,民国严寅亮题四川江油匡山书院联:望远特登楼,分明几座村庄,红杏丛中沽酒旆;感怀凭倚槛,遥忆先生杖履,白云深处读书台。联语以“登楼”、“倚槛”作喻,感怀寄意,勉励学子求知须更 上一层,切教育之宗旨。上下联分别由五言、六言、七言三个分句构 成,各分句句内节奏点依循正格安排平仄交替, 而

12、上下联之相应节奏 点平仄相反,即上联依循“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依循“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下联分句句脚平仄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令节奏和谐, 酣畅可诵。(六)“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 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 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 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 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 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 始的、普通的对偶

13、,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 “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 联。例如,民国徐琪题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联语即景抒怀,上联以“梅花”喻高洁情操;下联化用唐李 白月下独酌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暗含一个“印” 字,遂以秋月喻淡泊旨趣。“孤屿”与“寒潭”,切地切景,“春回” 与“秋静”,穿越时空,而“梅花”与“月影”,一实一虚,营造出 颇为惬意的清雅爽心之意境情调, 耐人咏诵,从而共同完成了塑造三 潭印月艺术形象的同一主题。就楹联格律而言,“基本规则”只是初级的、简化的表述形式, 初学楹联创作者

14、只要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 就可以创作出中规中矩 的楹联作品来。换言之,在所有的情况下,只要遵循了上述六条基本 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上乘之作;但是,在 特定的条件下,未能遵循上述六条基本规则的楹联, 未必就是出格的 作品,甚至有可能是传世佳作。联律通则第二章解读(一)叶子彤联律通则第二章,即 传统对格部分,主要是对于历史上传统 诗文运用骈词俪句,逐步形成、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予以 梳理,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从而确 立其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 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 法

15、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基 本规则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许多内容涉 及楹联修辞学。在掌握了基本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 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一)传统修辞对格。1. 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 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应用较 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者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 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 可以取得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例如,民国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奇才绝代

16、,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一生精忠报 国之“清风”、“毅魂”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上联两个“有” 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 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2. 嵌字对。“嵌字”,是指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 嵌入上下联的某些位置上去,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 或情趣。嵌字修辞法的作用,在于能把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或特别需 要突出的字、词,巧妙地、天衣无缝地嵌入联语中,从而引起读者的 格外注意,增强楹联的艺术感染力。嵌字对源于诗钟,其格式繁多。通常而言,按在联语中所嵌的位置不同,主要有 鹤顶格(即分别嵌于 上下联的第一个字)、雁足格(即分别嵌于上下联的末一个字)、 魁 斗格(分别嵌于上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