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571767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目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 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

2、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第三条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 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四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 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和可持续发展。第五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

3、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 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保存工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 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第十条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4、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 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 查。第十二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收集属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工作中取得的资料,并妥善保存,防止 损毁、流失。其他有关部门取得的实

5、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给同级文化 主管部门。第十三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 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第十五条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应当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调查在两个以上省、 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进行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批准;调查结束 后,应当向批准调查的文化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和调查中取得的实物图片、资 料复制件。境外组织在中华人

6、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与境内非物质文 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第十六条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 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第十七条 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 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 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十八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 入名录予以保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

7、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本行 政区域内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推荐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二)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 的社会影响;(三)保护要求,包括保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步骤、管理制度;(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第二十条 公民、法

8、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的建议。第二十一条 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形式和内涵在两个以上地区均保持 完整的,可以同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 推荐或者建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进行初评和审议。初评意见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成员过半数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意见进行 审议,提出审议意见。评审工作应当

9、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公示结果, 拟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保护规划,对本级人民 政府批准公布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予以重点

10、保护。第二十六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 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 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 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 遭受破坏。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 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 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 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

11、纠正、处理。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 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 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 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参照执行本法有关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并将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予以公布。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

12、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四)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第三十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 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13、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 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 识。第三十五条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

14、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 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 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 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 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

15、的实物和场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予以 扶持。单位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 惠。第五章 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第三十九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时侵犯调查对象风俗习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第四十一条 境外组织违反本法第十五

16、条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 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及调查中取得的实物、资料;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 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境外个人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及调查中取得的实物、资料;情节严重的,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 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 则第四十三条 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办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制定。第四十四条 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 规定。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