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5679358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 目: 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林香娥22 2010年10月14日浅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请预览后下载!一、 课题论证选题的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通过范进中举的研究,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

2、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感而能谐”。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讽刺艺术。对些不同于传统见解的新看法,有了一点新意,开始了向现代研究的过渡。 选题意义范进中举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3、”。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范进中举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范进中举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范进中举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

4、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请预览后下载!二、方案设计 总论 内容围绕清代

5、著名小说范进中举中的讽刺的艺术手法的研究,作者吴敬梓的生活背景是十八世纪的上期,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表面上繁荣稳定,但却已无法掩饰当时教育制度的腐朽与黑暗。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儒林外史正是以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和丑恶的真实图画。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

6、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一方面又以科举考试为诱饵,吸引和收买知识分子来为他们服务。范进中举写的并不是一篇简单的范进发家史,而是描绘出一幅对于丑恶现实的绝妙的讽刺图画。作者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是通过创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完成的。他善于通过对人物言语行动的逼真描绘,不但使人物的声容神态跃然纸上,而且能烛幽索隐,将他们是一个勾魂摄魄的作家。这是范进中举作为讽刺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分论 (共四部分) 一、儒林外史与作者身世(一)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二)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三)吴敬梓的家庭背景。二、范进的辛酸与发迹讽刺图画(一)总体介绍范进中举。(二)具体介绍

7、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物等。三、范进中举前后众丑态图(一)吴敬梓在人物的配置和刻划上是有主有次,点面结合。(二)中心人物范进。请预览后下载!四、范进中举的主要讽刺手法别出心裁、形式多样。(一)通过典型化的情节,用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运用对比,把被讽刺对象在不同场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出来,两相比较,其义自明,虽不加评论亦可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三)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段法,实现被讽刺对象的自相矛盾与不合情理,并有意夸大其词,来加强讽刺的力量总结范进中举正是围绕着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通过范进中举这件事,非常集中地写出了不同类型、各具面目,却患了同一种社会流行

8、病“功名富贵热”的一群人,刻画了他们那可笑、可憎或可悲的形象,从而生动地描绘出那个腐朽时代的社会世相,有力的揭露和抨击了科举考试制度。文中的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其讽刺和鞭挞的矛头,几乎直指整个封建社会,使人们看到了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作者的高明之处表现在,他写范进这个人,但又

9、不止着眼于一个人,而是着眼于整个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正因为他从环绕着范进的众多人物活动中,充分地揭示出范进发疯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依据,因而,尽管他采用的是近于漫画的极度夸张的手法,但我们读起来仍然觉得合情合理,非常真实。也因为如此,他对于他个心灵和性格都被社会扭曲了的范进,既作了无情的尖刻的嘲讽,又表示了深切的哀怜和同情。范进中举可以说,是一出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的讽刺剧。作者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之中。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内心深沉的愤懑与哀痛。范进中举以其讽刺艺术的卓绝成就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独树一帜,它的讽刺艺术的风格特色可谓达到了高峰。三、计划进度第一阶段 2

10、010年10月8 日2010 年10 月10日 阅读文献,收集材料第二阶段 2010年10月10日2010年10月20 日 拟定写作提纲第三阶段2010年10月20日2010年11月01日 撰写初稿请预览后下载!第四阶段2010年11月01日2010年11月20 日 修改定稿四、参考文献1.薜伟;小二黑结婚的讽刺手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江潮;鲁迅杂文讽刺手法论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3. 孙昌熙;鲁迅与儒林外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4年。 6张国风:漫说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7清代丈学研究汪龙麟 段启明著 南京出版社。 8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6年第四期。9. 孙丽华;二十世纪儒林外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10.刘维俊:儒林外史新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 11.庐弓:范进中举之后福建文学 2003年03期。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请预览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