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5790185 上传时间:2024-08-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7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著复习湘行散记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 ,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 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 、 边城 等小说。 1931 年1933 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 年病逝于北京,享年 86 岁。 二、主要内容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

2、湘西所得。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 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 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 岁便有 40 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 ;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

3、,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 “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 :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 严峻, 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 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鸭窠围的夜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

4、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 :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 ) :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 ) :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 “温习” 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 第四部分 (最后三个自然段) :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

5、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本文是根据作者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而写的, 是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异的人生形态。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地交界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辛。沈从文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 突出地表现湘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 描绘了湘西下层人民永远用血泪打发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实现其人生权利与尊严所作的努力。 本文中写到的吊脚楼,是湘西特有的建筑奇观;而它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 (水手及随船旅行者)和“妇人” (妓女)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湘

6、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 沈从文 “最亲切熟悉的” 就是他的故乡, 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及其支流两岸的乡村人事,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水手和士兵, “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在他看来,他们的生活,近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其中蕴藏着血与泪,也蕴藏着“正直素朴人情美” 。作者描写这些,既是其人生经历使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人生理想。 作者还几次讲到他的“忧郁” 。这种忧郁、哀戚亦即悲悯的情思,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描写的是作者行近沅陵时前后数小时所见所闻所感。除有关

7、沅陵地方特征的一般介绍外,有三件事:长滩上船只遇险、一位拉纤老人的固执倔强、河边村寨的声音与影像。其中,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定人物的特写,也有村寨风情的写意,且无论叙事写景,虚实相间。文章的厚重与卓尔不群之处,全在作者触景所生之情。作者将这些曾经与自己生命不可分并为之梦魂牵绕的日常人生小景, 纳入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于是,透过这些日常琐屑、透过文章所述那位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表现出来的固执与“狡猾”的表象,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生命庄严并存的人生本质,便获得凸显。经由具象到抽象,所述人事,已不仅仅是沅陵地方人生哀欢的写实,而成为整个民族数千年人生哀欢的缩影。然而,与史籍所载“另一时

8、代另一群人” “相斫相杀”的另一种“历史”相比,这数千年如一日的恒常人生哀欢一部民族的真正历史,却被历史所遗忘。由此而生成的“无言哀戚”一种超越对下层人民“同情”层面的人生悲悯感,化为作者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情感音响,在冥寂的历史空间里回荡。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这部散文集创作于 1934 年,是沈从文循了由下游至上游的回乡路程,边回忆、边对照地写下来的,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写出了湘西人的生活方式。 故事里的水手和妓女对读者来说也算是老面孔了, 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沈从文各种体例的文字中。然而,这个水手和妇人带给我们的却不光是熟悉的面影,他们身上还有某种特殊的气息让我们矍然神往。是

9、什么样的气息呢多情。 沈从文从来就喜欢把他的目光锁定在一些无名小卒身上, 以温婉细腻的文字将深藏于他们内心的挚情展露于世人眼前。 多情的水手牛保多情表现: 1、吃了“荤烟” ,还磨磨蹭蹭地在那儿听那妇人说些痴话,什么“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等等。 2、得了我的四个烟台大苹果回赠的牛保又返身去他女人那儿了。他迫不及待的想把这平时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享用一下。 保和他女人,虽没有夫妻名分,甚至没有做夫妻的资格,但在这样的文字里面,我们会感到生活的幸福和庄重。 然而沈从文却不经意间揭开了这温暖幸福背后的真相 不断的离别才是他们真实的命运。饱含了作者对小人物生命的理解与深深的

10、无奈和悲哀。 多情的妇人夭夭多情表现: 1、这妇人来的目的好像不单纯是为了打发寂寞,因为她的眼中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羞怯。 2、一张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脸,同一件称身软料细毛衣服,在一个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是一种如何幻想。 夭夭 “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老烟鬼用名分缚着了她的身体,然而那颗心却无从拘束。 ”尽管她只是一个被人当作玩物当作交换品的妓女。生活之于她,早就是一个绝望的深渊了。可怜她竟在这样卑贱的生存中,尚保存着这样一股顽强的生命力。由是使“我”产生了一种怜悯。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写的是水手,他们平时极粗野,骂人的字眼如同我们作文时的标点符号一样不可缺少,一般

11、要没有。则话的意义说模糊了。然而这些人又都非常的善良。船靠岸时,其他三个人便怂恿一个人去到岸上搞女人。 “我”就给他一些钱,可是他上岸不久就回来了,用钱买了桔子请大家吃。 箱子岩 :本文写了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 事件 时间 自然景物特点 气 氛 感 情 感 受 第 一 次 观看赛龙舟 十五年前端午节 鲜艳、 明丽、神秘 热闹、欢快 热情地赞美 (1)感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2)感叹乡民们与世无争、自然淳朴的生活。 第 二 次 在一家小饭铺里, 遇见一个跛脚青年 十五年后十二月七号过年前夕 寒冷、 破败、单调、萧条 冷寞、死气沉沉 深深的忧虑 (1)感叹乡民继续过着简单

12、而充实的日子。(2)感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3)为受到外面世界玷污的乡民的精神世界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作者眼里跛脚青年“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 。跛脚青年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 作者借这个人物来批判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 作者之所以写屈原和贺龙, 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 屈原毕生为民请命, 关注民生疾苦, 以他的政治和文学才能成为当地人们纪念的伟大先贤。 人们纪念他,体现出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对贺龙,作者是充满敬佩和期待的。二十年前贺龙只是一个平常的马夫,二十年后就成了统领千军万军的一

13、方豪杰, “谁个人会注意这个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历史” ,这样的感叹流露出期盼, 希望当地人民能像贺龙一样去创造一段新的历史。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讲述了辰溪风景优美而地势险峻,有煤矿可采。那些矿工周身漆黑,工作辛苦,一旦塌方便有性命之虞。其中一个矿工用菜刀劈开了一个哨兵的头颅而夺取了哨兵的枪支。 而这个矿工在此时便已经显现出他类与虎豹的狡滑和智慧,他无声无息的在夜中杀人,抛尸于废弃的矿井,留出了充分的逃亡的时间。而他在这段时间中,凭借着抢来的枪入伙土匪,从而摒弃了他在地狱中讨生活的日子。 三年后

14、,他带领手下攻占了那个山城。与守军隔江对峙。两方抢渡而各有胜负,最终防军的五名青年乘船渡江得利,巷战之后落草的继续逃亡,而那个为首的矿工却漏网,那五个青年业已晋升为军官,便自请去引诱他现身。 五个青年伪作落草, 在酒馆里当着矿工同伴的面露出带着枪械来投诚的意向, 一番探听之后矿工的同伴为他他们卜上一课, 便把联络矿工的方式告给了他们。 在见过武器之后五位青年便与矿工接上了头,在酒宴上出其不意而用匕首斩杀了矿工的同伴,捉住了矿工。最后矿工说自己还有枪械在矿井旁, 邀他们随自己去取。 我看到这里想着他大概是要做什么手脚的,大概是同归于尽之类的吧。而沈从文却写,矿工趁着大家翻找枪支的时候,用朗朗的声

15、音从容说, “兄弟,对不起,你们送了我那么多远的路,有劳有偏了。 ”便纵身跃进井中。那正是当年他夺枪杀人后抛尸的井口。 老伴 : 是作者沈从文对自己 17 年前所见所闻的叙写。 两个老伴不同的命运却又相同地埋葬在自己的回忆里,那种叹息的历史与无奈的遥望,都在这篇文章里渲染得淋漓尽致。 作者首先通过记叙两次在泸溪县的经历, 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时间轮回的残酷的思考。对乡土的热爱,期盼湘西人民用“橹歌”的精神和热情,重新装扮生活的主题。文章通过叙述了作者 17 年后再次回到湘西泸溪县的所见所闻,在平静的叙述中,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对其中透露出的人事沧桑深感惆怅。作者再见老伴,并引起感慨

16、与思索。 然后, 作者从当年的老伴命运中发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时间轮回的残酷。 老伴之一沈万林死得偶然和意外,而老伴赵开明曾是那么伶俐勇敢,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已被所谓的现代文明的“鸦片烟”毁去了形貌和活力, “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老人了” 。而他的女儿却正青春年少,但简直就是她母亲的翻版,目睹此情此景,作者抒发了不可知的命运给家乡、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并由此上升至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新的东西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糟粕,作者在过去、现在、未来,在新与旧的对照中,深感惆怅与焦虑。既希望家乡有所变化,受文明的熏陶,但又不希望变成像老伴赵开明那样,麻木、健忘、衰老。同时,又不希望像赵开明的女儿一 “承

17、” 不变, 安于现状。 这都是基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所以他会忧愁,焦虑。 最后,作者对故乡再来的春天,对重塑家乡民族品德,恢复人性中自然、美好的东西寄予了希望。 虎雏再遇记 :写一个野性十足的青年, “小豹子”八岁的时候,就用石头打死了人,逃亡在外,后到上海,我想帮他,让他读书,可是在上海又因打伤了人,逃到了湘西,当兵了,在战场上也很勇敢。他们行船,遇到一个军人很蛮横,等船靠岸,他一个人悄悄的打发那个军人一顿,像没事一样回来了,这就是发挥人的生命力量。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民国十年,那是一个激进的时代, “两湖青年”中弥漫着一种“对革命的狂热” 。旧地重游,三个同乡的面容逐渐显影。这三个朋

18、友,一个姓杨,一个姓韩, 一个姓印, 都是野性环境和狂飙时代陶冶下的青年人。 此篇的主人公就是这个 “印瞎子” : 姓印的可算得是个球迷。任何人邀他踢球,他必高兴奉陪,球离他不管多远,他总得赶去踢那么一脚。每到星期天,军营中有人往沿河下游四里的教练营大操场同学兵玩球时,这个人也必参加热闹。大操场里极多牛粪,有一次同人争球,见牛粪也拚命一脚踢去,弄得另一个人全身一塌胡涂。这朋友眼睛不能辨别面前的皮球同牛粪,心地可雪亮透明。体力身材皆不如人,倒有个很好的脑子。玩虽玩得厉害,应月考时各种功课皆有极好成绩。性情诙谐而快乐,并且富于应变之才,因此全校一切正当活动少不了他,大家亲昵的称呼他为“印瞎子” ,

19、承认他的聪明,同时也断定他会短命。 “印瞎子”最值得自豪的是他的鼻子。每到有人说他寿命不永时, “他便指定自己的鼻子: 大爷,别损我。我有这条鼻子,活到八十八,也无灾无难! ”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有人询问这个近视眼,想知道他将来做什么。 “不要小看我印瞎子,我不像你他那么无出息。我要做个伟人!说大话不算数,你们等着瞧吧。看相的王半仙夸奖我这条鼻子是一条龙,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儿戏! ”这种少年的张狂与自信倒真有几分可爱。民国十六年,革命军北伐攻下武汉后,那个姓杨和姓韩的的朋友, “居然燃烧了自己的血液” , “成了党的台柱” 。在革命的狂潮之中,印瞎子也终于混出人样了,他后来成为“毛委

20、员的小助手” , “身穿了一件破烂军服,每日跟随着委员各处跑,日子过得充满了狂热与兴奋” 。他当真有意识在做候补“伟人”了。当他知道“我”还困守在北京城,想用一支笔奋斗下去,曾写信给“我” : “到武汉来找老朋友,看看老朋友怎么过日子罢!你放心,想唱戏,一来就有你戏唱。从前我用脚踢牛屎,现在一切不同了,我可以踢许多许多东西。 ” “我可以踢许多许多东西” !志得意满之神情溢于言表。相形之下, “我”没有什么宏图大志, “我” “不能从鼻子眼睛上什么特点增加多少自信” ;但“我” “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严重意义,我愿意好好的结结实实来做一个人” 。这话说得少些志气但却实在。时间可以掩埋

21、一切,时间又可以印证一切。 印瞎子“伟人”虽然没有做成,但是,与姓杨的姓韩的在“清党运动”被砍头,他是幸运的,莫非真是那条鼻子的护佑?十来年后,在一家桥头的小客栈里,旧友闻讯前来拜访回乡的 “我” 。 他现在是乌宿地方的百货捐局长了。 这位如今戴玳瑁眼镜穿玄狐袍子的印局长,他如数家珍地讲述他的精致贵重的“烟具” : “那两支烟枪是贵州省主席李晓炎的,烟灯是川军将领汤子模的, 烟匣是黔省军长王文华的, 打火石是云南鸡足山” 他老老实实的说明,“北伐以后他对于鼻子的信仰已失去,因为吸这个,方不至于被人认为那个,胡乱捉去那个这个的。说时他把一只手比拟在他自己颈项上,做出个咔嚓一刀的姿势” 。当我邀他

22、去看看被杀老友的坟时, “他仿佛吃了一惊,赶忙退后一步” , “大爷,你以为我戒了烟吗?家中老婆不允许我戒烟。 ” 谁能想到,一个“我可以踢许多许多东西”的豪杰,人到中年,活得如此猥琐!他学乖了,他宁可陶醉在鸦片里,也不愿背上什么“嫌疑”而死于非命。 “我住在故乡三天,他果然不再同我见面” 。 滕回生堂的今昔 :文章讲的是凤凰当地的一位滕姓土医生,沈从文因幼时患疳疾,所以按算命人言,拜给滕医生做干儿子,用草药调制。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有

23、背影 欧游杂记 你我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绿 背影等。 二、词语积累 嗡(wng) 朗润(lng rn)酝酿(yn ning)卖弄(minng) 喉咙(hu lng) 应和(yng h)嘹亮(lio ling) 烘托(hng tu) 静默(jng m) 风筝(fng zhng)抖擞(du su) 健壮(jin zhung) 宛转(wn zhun) 蓑(su) 笠( l ) 繁花嫩叶(fn hu nn y) 黄晕( yn)呼朋引伴(h png yn bn)花枝招展(hu zh zho zhn) 三、文本研读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

24、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新、美、力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嫩嫩的”写质地, “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地写出了春草“新”

25、的特点。 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6、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8、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9、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闹”改为“飞

26、”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因为 “闹” 自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 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10、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多而明艳的特点。 11、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 “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27、,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从触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写出春风的和煦、芳香、悦耳,将春风写得形、声、味俱全。 1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一句中“卖弄”指有意识显示、炫耀,语含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 恰当,文中贬词褒用,从听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 14、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比喻。写出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斜织” “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 15、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 “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写出一句能表现春雨这种特

28、征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16、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 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8、赞春的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不能调换。 四、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