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5390429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传统文化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 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 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 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 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 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 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 为“分

2、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 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 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 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 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 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 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 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 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

3、大利。拜 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 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 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 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 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 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 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 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 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

4、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 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 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 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 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 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 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 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

5、上;“春条”根据 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 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春节内容的发展历程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据盘古王 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 玄默、昭阳;十二地支曰: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 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顿、赤奋若。天皇氏的这 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 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 岁时。周时期,诗豳风七月:

6、“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 介眉寿。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文献中记载 了人们在十月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此场景并非岁首节俗 活动,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 俗尚未融合、传播与普及,岁首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 社会条件,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 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 祖祢。”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 富了。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记载。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 土记中记

7、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 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 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 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 为“飞帖”。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 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 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 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 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 为流行的取乐方式。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礼仪上,把以 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礼节全部废除,改成脱帽、鞠躬、握手、鼓掌 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