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5384996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孟子的性善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作为儒家 “亚圣 ”,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丰富了儒学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 性善 修身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东汉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丰富了儒家学说的涵,

2、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二、 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三、性善论的主要容(一) 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 性善论,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滕文公上开篇便提到:“滕文公为

4、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孟子第一次提到性善,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对性善进行进一步的论述,对性善具体的阐发,主要是集中在告子篇里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中的。在孟子对人性有判断之时,与孟子同时期的学者,也对人性论持有自己的观点,告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孟子与告子前后总共进行了三次辩论。第一次辩论,告子以杞柳桮桊之喻论性,他认为性本无仁义,如果要以人之性而为仁义之道,就像是必须要用斧斤砍削矫揉杞柳,残其躯体和本性而做成桮桊。孟子对此进行驳斥,在孟子看来,性者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仁义之性乃人之固有,不能以杞柳桮桊比之。善养长气,存乎仁义,是顺应人的本性的,告子的这种错误的

5、比喻,无异于率天下人祸仁义。第二次辩论,告子以湍水之喻来论性,认为性不分善与不善。孟子再次驳斥,水的确是不分东西的,可是水必然是就下的,这才是水流的本性。人性善,就如水之就不一样,是必然的。如果水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就下而违背了本性,那也是因为有外力的拍打而使之改变的,是迫于情势所影响的。我们所看到的有人性为不善的,也不是本性如此,而是迫于现实利欲等诱迫而为不善的,和水不就下是一个道理。因此孟子注疏中奭疏曰:“此章言人之欲善,犹水之好下。迫势激越,失其素真。是以守正性为君子,随曲折为小人者也。”最后一次辩论,是孟子对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说进行驳斥。孟子用犬之性、牛之性和人之性之差异来诘问告子,让告子

6、明白虽然犬、牛、人皆是有知觉能运动的生物,但是这三者之性是有所不同的。综合三次辩论,我们能看到,在孟子那里,生是不能等同于性的,性即是天理,未有不善者。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因为有仁义礼智之禀,也就是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依据。(二) 仁义理智,我固有之在整个孟子中,有两次着重提到四端。一次是在告子篇中孟子答公都子论性善时说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

7、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所谓性善,是指其性本善。若为不善,则非其材质之罪,而是舍而失之。之所以说性善,是因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故仁义礼智为我性所固有,也就是诗所说的“民之秉德,故好是懿德”了。孟子中还有一次提到四端之说,是在公丑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时候。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井,人皆无所为而动怵惕恻隐之心,趋而救之,来证明恻隐之心是人所共有的。由此推之,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是人人所共有的。这四者为仁义礼智四端之端,如果扩而充之,便可以成德。因此,人之性为善,是因为有善端,又因为善端是可以培养的,便可以成大善大德。孟子在尽心上中

8、也明确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与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他看来,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所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就是这种“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能够使人自觉地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羞惭的自觉和礼让的态度。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唯一一点点区别,其实就在于动物的行为根据的是自然本性,而人的行为依据还有人的仁义、慈爱的善良本性。在孟子这里,他不仅肯定了“善”的来源,还保证了“善”的理性。“生”不能等同于“性”,人除了单纯的肉体存在之外,还有精神的存在。从某一层面上来说,“生”

9、更多地强调自然方面,而“性”更多的应该是伦理方面的。人性不仅仅是“生”,而是“生”与理智的结合。这样,孟子就自然而然地要求人要培育和塑造自己的品格,也就是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四、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一)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即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孟子高度评价了这种“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动心”的人。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财

10、富的同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从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以孟子“善”的境界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把对追求物质欲望的有限目的转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共产主义

11、理想道德;把那种获取自利的个人主义,转向为全社会成员谋求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以“八个为荣”为思想指导,拥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够重塑自我,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才能做到至大至刚,永立于天地之间。这又对我们今天的腐败现象的治理以与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有着积极的意义。(二)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道德是一代一代人不断完善自身的永恒追求,人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以同然为导向,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是时代永恒的道德要求。只有每个人都将自己的需要推己与人,并由此产生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就会有高尚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使道德的高尚性突现出来。孟子从天

12、赋道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实践公式,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中“尽心”就是孟子所谓的“思诚”。在他看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这里,“诚”就是天的根本法则,而忠实地去实践“诚”则是做人的根本法则;“诚”的中心容是“善”,那么“思诚”的中心容就是“明乎善”,而“思诚”和“明乎善”就使人能够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更重要的是,人在“知天”之后就进人到“事天”,所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就是指通过存心养性的道德践履使自身的行动自觉符合天的要求。整个性善论都是从人心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主体这种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突出这种道

13、德修养的主动性。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准则,只要坚守善的天性,并且持续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就一定能达到君子的高尚道德境界。 反之,丧失了善的天性,就会走上歧途甚至绝路,沦为品行卑下的小人。总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这一句话中,清晰可见孟子对于儒家人格理想和处世原则的坚守与传承。从孟子的字字句句中,我们至今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对社会、对人类博大而深沉的悲悯情怀。性善说最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就应该在于它给我们所提供的一种向上的信仰。人有向善的可能性,把人性善当做一种信仰,让人自觉地区别于动物。孟子把人当做万物之灵,不靠上帝拯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人本身,这就是强调在超越的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孟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或经典之一,它所展示给我们的,或许不是非常美好的现实,但是一定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