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53807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概述(答题时间:30分钟)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封闭的A. B. C. D.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2、适应气候变化。阅读材料并完成23题。2. 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资源蕴藏量A. B. C. D. 3. 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A.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B. 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C. 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D. 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是()A. 预期寿命 B. 第二产业产值C. 国内生产总值 D. 教育程度5.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 平衡不平衡平衡C. 平衡不平衡D. 不平衡平衡产业结构偏离度

3、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回答67题。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年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一产业偏离度第二产业偏离度第三产业偏离度20019.738.651.751.823.324.9-0.810.661.0820124.356.139.624.433.242.4-0.830.69-0.076. 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A.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B.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 C. 产业结构

4、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 D.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7. 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 )A. 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 B. 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C. 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 D. 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89 题。 8. 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 A.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 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 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

5、要动力 D. 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9. 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 A. 发展水平较高 B. 应加快发展 C. 发展速度最快 D. 应限制发展10.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2,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多选)()A.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B.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C. 劳动

6、力丰富D. 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E. “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3)下列关于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A.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B.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C. 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D. 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1. A 解析: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封闭的,而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开放的。2. D 解析: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3. C 解析:这些

7、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表现出增长不平衡的态势;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采矿业或旅游业占较大比重。4. C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抓住题干中的“经济”二字和“最主要的指标”去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5. B 解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6.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表

8、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反之则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7. B 解析:从表中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01年的正值到2012年的负值可知,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不代表其产值下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比重和产值的不同,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工业化将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明该地区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8. A 解析: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城市化水

9、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自“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很快。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趋缓了。所以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9. B 解析: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应该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现阶段,我们国家

10、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GDP增长很快,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从图中曲线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0.(1)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2)BE(3)ABD(4)优势: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不利因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干旱灾害;初春、冬季多寒潮;水土流失严重。(5)意义: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3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

11、地(是我国小麦和稻米生产地)。解析:第(1)问: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两个时段内,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增幅最大,西部地区增幅较小,而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呈下降趋势,故提出了“中部塌陷”这种说法。第(2)问:注重审题,找出影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虽不如东部地区发达,但比西部地区便利。故A、D错误。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不符合题意,故C错。政策及城市群的带动能力(如沪宁杭地区在东部地区中起到龙头作用)是影响中部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故B、E正确。第(3)问: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同有煤都之称,故A正确。三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

12、斗坪镇,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故B正确。河南、安徽不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这两省工业少,科研能力也不如上海等地,故C错。湖南、江西位于南方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储量丰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故D正确。第(4)问: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结合该区域的特征分析即可。气候:该地区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这是优势条件,但季风气候有其不稳定性,(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较大)多洪涝、干旱及寒潮灾害,是农业发展的劣势条件。地形、土壤方面:该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优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不利因素。第(5)问:注重图表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六省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六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的30%以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