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5109281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3.1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的涵义,并用以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理解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和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了解公共管理机构的四项职能。3.2内容简述公共管理的实施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它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同时,任何公共管理过程和措施都有相应的目标,它体现了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向。根据公共管理的原则和目标,公共管理机构负责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并具有具体的职能。3.2.1公共管理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

2、要求。它具有以下几重规定(:1)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3)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因此,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

3、要的影响。(4)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平等的,各级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从理论上说,人民群众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的本质特性。2、服务性原则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4、。因此,要大力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3、效能性原则公共管理为了实现一定的效果,必然要求相应能力的协调和支持。公共管理必须是高效和有效的统一,高效强调公共管理过程的投入要素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有效则强调公共管理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关系。4、均衡性原则公共管理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一致的要求,从一定的条件看,这些要求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处在同一的层面上。在公共管理中既要考虑到不这些要求的合理性,也要注重这些要求之间协调性,只有在不同要求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公共管理才能取得整体性满意的效果。3.2.2公共管理的目标管理目标则

5、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管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第一,公共管理目标决定于公共管理的目的。第二,公共管理目标具有进取性。第三,公共管理目标的整体性。第四,公共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性。第五,公共管理目标的时间性和阶段性。第六,公共管理目标的伸缩性。在公共管理的目标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是长远目标,其次是中期目标,再次是短期目标,最后是具体的活动目标。这些组成一个目标链,时间越近的目标围绕时间更远的目标而制定和展开。近年来公共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是(:1)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工作效率;(2)增加公共管理机构实施的

6、公共管理计划和项目的有效性;(3)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管理机构的规模;(4)改善公共管理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5)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6)增加公共管理机构行为的透明度;(7)完善公共管理机构的责任机制。3.2.3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所有公共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能。计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二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舍弃某些选择,制定系统的工作程序。在公共管理中,计划的作用是积极的,可以使管理活动不至于受到外来变化因素的干扰,沿着既定的目标进行;有助于细分目标,激发思维;有助于社

7、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定的目标上,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2、组织职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贡献,组织有两层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由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的,目的是实现公共管理机构或本部门某一宏观的管理目标;第二种含义是由中、低级管理人员完成的,在具体运行层次上,根据现有资源和约束对宏观管理目标进行细分。3、协调职能协调是公共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在日常管理中,把众多的机构、部门组织起来是很经常的事情。特别是当公共管理服务项目的增加或削减、以及规章制度发生变化等时候,组织协调工作显得更加重要。4、控制职能控制就是权力的行使过程。控制是对管理过程的调节,使之和拟定的目标相符。控制的目的是目标

8、实现,对人的监督是控制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公共管理机构的权力来自公众,他们必须处处以公共利益为重,想方设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在长期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控制系统,这是公共管理机构产生良好绩效的重要保证之一。3.3本章知识点1、人本性原则的涵义2、服务性原则的涵义3、效能性原则的涵义4、均衡性原则的涵义5、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6、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3.4思考题1、公共管理中效能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2、均衡性原则在公共管理中有什么重要作用?3、公共管理目标有哪些特征?4、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什么?5、为什么说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6、公共管理主体应该如何

9、体现服务性原则?7、为什么说公共管理目标必须是预期结果与管理手段的统一?3.5例题与习题例题:1、为什么说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答: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要求。首先,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其次,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

10、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再次,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最后,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因此,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2、公共管理主体应该如何体现服务性原则?答: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服务是公共管理的内核和基础,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价值,而是为他们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大力

11、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有关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需要。3、为什么说公共管理目标必须是预期结果与管理手段的统一?答:公共管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达到的预期结果;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这两个内容必须是统一的,即预期结果与管理措施必须相匹配。如果只有预期结果而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预期的结果将无法实现;相反,如果只有管理措施而没有预期结果或目标,那么管理措施的实施将失去方向。4、1999年夏季,上海市对机动三轮车进行了统一整治。此次整治方案的决策过程经过了以下几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调查研究掌握情况、提出备选方案、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

12、析、确定最终方案、报上级审批、形成相应决定和文件。此项管理方案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疏堵结合、先疏后堵”)和基本的工作要求(即“以人为本,以安置就业为主,落实社会保障,做到既解决问题、又确保稳定)”。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管理的内容包括:修改相关法律、对不同类别机动三轮车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妥善安排残疾人就业、组建货运出租车公司、改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整治过程中,政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一协调,使整治工作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请分析:(1)你认为此次整治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本案例说明在公共管理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答:(1)19

13、99年上海机动三轮车整治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公共管理范式的改变。由于历史的原因,机动三轮车整治具有很大的难度,存在着制度规定上的缺陷和漏洞:一是管理规定不够完善,例如残疾人专用车允许携带护理人员的规定难以在实践中予以界定;二是缺乏管理手段,执行依据不足,惩罚程度有限;三是管理部门重叠,职责不明,相互扯皮。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而过去历次整治没能超越简单化的管理模式,采取强硬措施,没有考虑到禁止营业后的社会保障问题。这种简单化的公共管理范式的选择,引起了强烈反应而形成了新的问题。社会上开始出现怜悯的心态和求稳的声音,声势浩大的取缔行为往往只能悄然偃旗息鼓。而只要残疾人能够继续

14、营业,非残疾人也就冠冕堂皇地驾驶着残疾人的专用车从事运输营业。也就是说,由于残疾人非法营业的问题难以解决,使得机动三轮车的数量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整治的难度。因此,当公共管理方案和措施忽视了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要想获得成功将是非常困难的。1999年的整治,在指导思想上有了重大的变化,从三轮车背后的利益关系的调整着手,既代表国家意志,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不忽视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在总的思路上不再沿用过去屡试不灵的简单化的、强制性的、甩包袱式的作法,而是用“赎买”的方式解决问题。新的公共管理范式注重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体现服务社会的要求,保

15、证了这次整治的有效和成功。(2)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过去对机动三轮车的整治是采取的是强制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只看到机动三轮车造成的混乱,认为只要收缴了车,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完全忽视了车背后存在的人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关系。残疾人劳动能力较弱,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收入来源相对有限,生活状况往往不如意。现在,由于客观上存在着载客载物的市场需求,残疾人能够利用专用机动三轮车提供运输服务,换取相应的收入,尽管辛劳而卑微,但营业的收入基本可维持生活。因此,在残疾人机动三轮车的背后,是残疾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体现,是残疾人群体的利益所在。这

16、次整治机动三轮车,在指导思想上,从三轮车背后的利益关系的调整着手,既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同时又不忽视残疾人这一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实际操作上,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说明政府的意图,请求车主支持理解。在具体政策上,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尤其对残疾人的利益和未来的生活保障给予充分的重视,千方百计安排残疾人或家属就业。这种温和说服、友情操作、利益保障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习题:一、名词解释1、人本性原则2、服务性原则3、效能性原则4、均衡性原则二、简答题1、公共管理中效能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2、均衡性原则在公共管理中有什么重要作用?3、公共管理目标有哪些特征?4、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以人为本原则是公共管理最主要的原则?2、公共管理主体应该如何体现服务性原则?3、为什么说公共管理目标必须是预期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