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白光读后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486341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白光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迅白光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迅白光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迅白光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迅白光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白光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白光读后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白光读后感 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里有一篇很独特的文章,读后使人感觉到神秘隐晦,诡异莫测,这就是白光一文。在此文中,作者用文本构建了这么一个小说:旧式文人陈士成屡试不第,落魄潦倒,只能在一个神秘而虚幻的“白光”指导下,去挖掘子虚乌有的所谓先人财富,去追寻在深山老林里放光的所谓“理想”,最终不知所终,有可能悲惨的溺毙于万流湖中。文章的关键词“白光”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凶是吉,是祸是福,是动是静,是主是客?文中的描述复杂而玄虚。比如文中的这一句:“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她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何谓之“铁的月亮的影”?又一句:“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她了”,为何把一

2、个客观事物人格化、主体化呢?结尾部分:“朝笏通常黑魆魆的屹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又恢复到一个客观事物的原来面目。文中结尾部分描述陈士成于拂晓进山,第二天却在万流湖里发觉一具浮尸,“或说这就是陈士成”。文章的这些描述和说法全部显得十分晦涩甚至有些矛盾。再仔细的通读全文,此文的标题、人物名称、部分说法和措辞,隐隐约约地使我联想到当初的部分历史事件和人物。鲁迅先生此文写于一九二二年六月,发表于当年七月上海东方杂志。查阅历史资料可知:一九二二年,即民国十一年,当年六月十五日,中华民国历史上发生了着名的粤军首领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广州总统府,孙中山总统于永丰舰避难一事,史称“孙中山广州蒙难

3、记”,后蒋介石着有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文,对此事作了具体的记载。陈炯明纠集其手下粤军围攻广州总统府,欲兵戎相见,侍卫多方解救,叛军一再攻击,孙中山的处境凶险异常。早在丙辰龙年,即一九一六年,在辛亥革命前后功绩卓着的民国早期栋梁陈英士、黄兴、蔡锷前后辞世。蒋中正先生借孙中山避难永丰舰一事上舰护驾,攫取了孙中山的信任,今后登上了政治前台。在这么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再来细读白光一文,能够隐约感到此文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白光”即和此事件主角陈炯明的名字“炯明”暗合,皆为凶险莫测之光的隐喻。“陈士成”者,“陈事若成也”,叛军首领陈炯明的事若成,则于时局凶险难测。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至于她自己房子

4、里的多个掘过的旧痕迹,那全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的发了怔忡的举动”,“发了怔忡”,发了中正,是否作者在借这多个字揶揄蒋中正先生藉此事发迹呢?鲁迅先生借白光一文的外壳,利用名称和措辞悄悄地点评一下当初的政治事件和人物,我想,是有这种可能的。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白光一篇很有些尤其之处。白光的内容比鲁迅的其它小说如药、祝福、风波等更为难解,不论是从题目还是从内容来看,全部有些诡秘的意味在其中。“白光”到底是何物,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将小说读完多遍后,我仍无法根本弄明白这个问题。“白光”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我感觉“白光”这一意象在文中并非只有固定一义的,每一次出现时的象征意义全部异于前一次。白光正式出现

5、之前,其实已经有了迹象。文中写道“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严寒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她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这是陈士成在院子里寻求清净时出现的现象。这种“铁的月亮的影”也会是白的光,以后还有“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由此可见,白光的产生是和月光相关的,白光最初的形象就是月亮或月光。月光原来也没有什么尤其之处,但陈士成在失落以致绝望的心理状态下看过去,却感到月光是铁通常的光。“铁的光”给了陈士成一个冷清以至严寒的感觉,但同时“铁的光”也充满金属的质感,一样有着对象征财富的贵金属银的预示。白光是吉光,还是凶光?或说我们还不能从吉凶两个方面来

6、简单论定白光的性质。白光的复杂性在它正式产生之前已经有所揭示了。陈士成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想起了祖上传下来的藏有银子的谜语。这是祖母在她“十岁有零”纳凉的时候告诉她的。也是在此时,白光第一次出现了,白光的形象“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从丰子恺老先生为此篇小说所作的一幅插图中,我得到了对白光形象的一个了解:白光的形象极像是祖母在纳凉时手中所拿的团扇。白光从月光中而来,化为了祖母手中曾有的团扇形象;在摇摇摆摆中,白光好像在反复着祖母的话“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此时的白光是祖母的团扇,是祖宗的恩泽,是指导陈士成走向发达的祥瑞之光。但第

7、一次出现的白光很快便消失了,吉光的短暂也似乎昭示了某种易灭而难以达成的愿望。当白光第二次亮起来时,“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而且便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这次白光引得陈士成像狮子似的。在她的眼中,这白光已经变成了埋在地下的银子发出来的光。此时,白光不再是祖母手中的白团扇了,不再是祥瑞之光,它引得陈士成渐近疯狂,引得她挖出了一个恐怖的下巴骨,“在她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而且说出那句话令陈绝望的话:“这回又完了!”这句话能够了解是白光借居在下巴骨之中,对陈士成发出的刻骨的嘲讽、恐怖的诅咒。陈士成对于白银的渴望反而变成了一个对她自己更有杀伤力的嘲讽。白光第三次

8、出现时是在西高峰上。“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第三次的白光虽浩大,却是引向陈士成走向死亡的魔鬼的巨口,引得陈士成“含着大期望的恐怖的悲声”在拂晓中走进了万流湖里。又有一个问题产生:陈士成原来是要到山上去的,为何会走进湖里死于其中?我想有了前面对白光的分析,这种结果也不难解释。白光一直在引导着陈。月亮在湖里的倒影也被陈士成看成了白光的所在。她的“十个指甲里全部满嵌着河底泥”,恰恰说明了她在河底也曾对着白光的所在疯狂地挖了一阵,而最终溺水而亡。到底是为财而死,还是为了追求前途而亡,是该贬斥,还是该同情,实在不好说得清。“这里没有到山里去”,这句话的含义我一直没有

9、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到山里去意味着什么?不会是让陈士成这么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的暴力起义道路吧,这么分析过于牵强了。以上对“白光”意象的了解可能有些琐碎。假如将三次出现的白光作为一个整体意象来了解的话,我想能够把白光了解为陈士成“平时安排停当的前途”的影象。她无法实现她的前途,却一直不放弃原有的幻想,一连十六次去参与科举考试,最终在对前途的发狂追逐下走向死亡。白光和孔乙己虽同是鲁迅笔下批判科举考试的小说,但我以为白光因其文中“白光”意象的抽象性而更含有当代主义笔法的特点,使人不能一眼看透,含有深长的悲剧意味。以上看法,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没有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不知是否已经

10、有方家做了类似的分析或提出相近的看法。此篇小文权做一次抛开已经有、全为己见的尝试,也难免有分析得不尽细致的地方,还需做深入地论证。读过鲁迅先生的白光,我又一次领会到了封建时期的书生们,对于“残落”的科举的依靠,一考定终生的苦痛,落第的生不如死文章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落水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考生、考生家族、以致整个社会人心的毒害。陈士成考试落第了。然而这似乎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回到家中,学生反常,多种奇异的事件相继发生,令人毛骨悚然,其实只不过是她落第精神瓦解产生的幻觉,以致以后晕晕乎乎,落水而死不过,当陈士成和她的家人、邻居、好友,全部想押赌注一样地看待科举考试,考中,天堂;落第,地狱,那么,陈士成还是个人么?她就已经成为自己和她人考试和声誉的工具。一旦“失效”,变成了一摊垃圾,随风消逝,连死也没人关注一下。可悲、残忍。这便是封建科举制的深深毒害。同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失败的科举考试受害者还有孔乙己,二者全部一样,只是孔乙己带给了大家笑料,茶余饭后的谈资。仅此而已,最终,全部是在落寞中,静静死去我想,静静死去的,恐怕不止孔乙己和陈士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