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454678054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鉴赏训练思乡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面 诗经采薇最后一章,完成下列小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几句诗看似一幅风景画,其实其中涵蕴的是千丝万缕、荡气回肠的军人情怀,写得缠绵恻隐,而又深邃飘忽。B.前四句从从军时的情意缠绵,依依惜别,写到凯旋时的心情沉重、涕泪交加,触景生情,而又情真意切。C.后四句的意思是说行走在道路上内心犹豫彷徨,不敢又不愿归家,又渴又饥。主人公的心中是多么悲痛,但却没有人了解他内心的哀思!D.这几句诗含蓄柔婉中表达了刚烈的民族气节和粗犷的边境生活,让人在感慨边境将士的悲苦境遇之时,更添一种柔情。E.这几

2、句诗借用景物的冬春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人生亦如四季的变化无常,同时透露出诗中主人公对未来生活起伏变化的预测和设想。2.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别睢阳故人张谓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3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B.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C.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更替。D.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

3、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4.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鬟为伊加。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

4、,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6.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

5、刘 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橘 柚:九章橘颂 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王 孙: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句意。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锁 梦 魂 ,巧 点 宿 字,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怅然之感。所 以,诗歌首联旋律舒缓低沉,满含怅惘情绪。B.颌联描写湘江的秋雨景色。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这两句对仗工整。芙 蓉 国 和 薜 荔 村 ,本已极言其多、其 盛,再 加

6、上 万 里 和 千家”的修饰渲染,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C.颈联重抒情。悲 橘 柚 ,是说橘柚引起诗人的悲叹。王孙 一词运用典故,表现诗人壮烈情怀。D.尾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竟不与之言语,令人感慨万千。E.本诗写景抒情各有侧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融洽的。这首七律,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诗人的慷慨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8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 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

7、,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 那:无奈。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 中 虽 然 写 梦 入 ,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 物 皆 春 明 点 春 ,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 点 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10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次湖口有怀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写诗人频繁地想要遥望帝乡,这一行为暗指诗人对政治中心和建立功名的渴望。B.万 里 心 来 去 看 似 只 有 心 在 运 动,但 实 际 上 心 是 随 着 身 一 起 运动的。C.第三句聚焦于空间的 小 与细节,第四句则侧重空间的 大 和全景,形成对比。D.扁 舟 指 小 船,而 舟 与 船 在古诗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内蕴和使用语境。E.五、六句点明时令特征,诗

9、人借秋天大雁不分昼夜南飞,含蓄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12.本诗第七句化用了屈原的 洞庭波兮木叶下,请赏析其化用之妙。答案1.CE2.(1)对比。将 时 序 之 今 一 昔 ,物 候 之 柳 一 雪 ,人生之 往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 一 个 我 ,但 有 今昔 之分,同一条路,却有 杨柳依依与 雨 雪 霏 霏 之 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 一 来 的 人 生 变 化 中 生 成。(2)反衬。诗中第一句写春风袅袅,杨柳依依,此为乐景,然反衬出离别之哀;第三句写寒冬腊月,风雪交加,此为哀景,然反衬出归来之乐。(3)双关。杨

10、 柳 依 依 之 柳 谐 音 留 ,回忆当初男女主人公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得哀婉含蓄,回味无穷。【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 项,内心犹豫彷徨,不敢又不愿归家”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戍边战士近乡情怯、归心似箭,总觉得自己路上走得太慢。E 项,未来生活起伏变化的预测和设想”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对 未知的未来生活的惆怅。故 选 CEO2.试题分析:题干问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 作 简 要 赏 析 ,这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先指出手法,然后指出效果,前 四 句 昔 我 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 霏 霏 ,手 法:今 一 昔

11、 柳 一 雪 ,这是时间上今昔对比,物候对比;效 果:同一条路,今昔之分,人 生 之 往 一 来 ,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第一句离别时写乐景春风杨柳,此为反衬手法,反衬出离别之哀;第三句写归来时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却反衬出归家之乐。修辞手法上,杨 柳 依 依 之 柳 谐 音 留 ,这是双关,效 果:将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得哀婉含蓄,回味无穷。3.D4.客居的孤独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离别的不舍【解析】3.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12、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家书 理 解 错 误,指寄给友人的信,无处托付 判断错误。故 选 D。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本歌的丰富情感,就要从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逐句逐联来分析,抓诗句中的景语、情语和典故语等。少小客游梁”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表达客居的孤独凄凉;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相送一沾裳”表达离别的不舍。【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

13、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5.BD6.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答对三点即得满分)【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 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B 项,”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说法不正确,

14、首联的第一句营造的画面明亮澄丽,没 有“萧 瑟 凄 凉 。首句所写的景物是明亮澄丽的。只是这明亮在下一句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D 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 说法错误,颈联的第一句中 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情形。故 选 BD。6.试题分析:题干是 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本诗首联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抒发了悲秋之情;颔联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尾联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诗歌表达了诗人岁末为生计而愁,同时感慨自己年华老去。答题 时,先指出抒发了什么

15、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点 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16、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7.AC8.首联: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同时用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表明自己奋发振作、立志救时的抱负和决心。颔 联:诗人为美景陶醉,喜悦、赞赏之情。颈 联: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乡思难遣,仕途不遇。尾 联:抒发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 正 确 的 两 项 ,这属于综合考 查 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透露诗人因行游受阻而怅然之感。所 以,诗歌首联旋律舒缓低沉,满含怅惘 情 绪 有 误,一 个 锁 字,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不 过,由于整句取景壮阔,无奈怅惘之中并无衰飒之气,反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