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454677145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8.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 1.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题古诗词三首单元7单元学科语文年级5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 会 本 课 生 字 新 词,正 确 理 解 诗 中 的 词 语。过程与方法正 确、流 利 地 朗 读 课 文,背 诵 山居秋暝。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理 解 诗 句 的 意 思,体 会 诗 中 表 达 通 过 对 学 生 自 己 作 品 的 赏 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 生 活 情 趣,感 受 诗 人 的 高 洁 情 怀 和 对 理 想 境 界 的 追 求。重点把 握 诗 歌 的 景 与 情,感 受 品 味 诗 歌 的 意 境。难点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 创

2、作 风 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大 诗 人 苏 轼 曾 经 说 过 这 么 一 句 话:“味摩 诘 之 诗,诗 中 有 画;观 摩 诘 之 画,画中 有 诗。”这 摩 诘 指 的 是 谁 呢?是 唐 代 诗人 王 维。从 这 句 话 我 们 可 以 知 道 王 维 是一 个 能 诗 善 画 的 人,但 是 我 们 谁 知 道:“诗 中 有 画,画 中 有 诗 究 竟 是 什 么 样 的境 界 呢?好,这 一 课 我 们 来 学 习 王 维 的诗山 居 秋 暝,一 起 去 感 受“诗 中 有画,画 中 有 诗 。出示课题:山 居 秋 暝思 考、讨论问题。通 过“牛 郎

3、 星”和“织女星”,引发 故 事,激发学生 的 学 习 兴 趣,导 入 本 课 学 习。讲授新课二、初读感知1.走 进 作 者王 维(7 0 1 7 6 1),字 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 元 九 年(7 2 1)进 士。累官至尚书学 生 自 主 学习、探 究。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辆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 有 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2.写作背景这 一 首 五 言 律 诗 是 唐 代 著 名 诗 人

4、 王 维 的后 期 作 品。当 时,王 维 已 归 隐 山 林。诗中 描 绘 的,便 是 诗 人 归 隐 在 辆 川 别 墅 时所 见 到 的 秋 日 傍 晚 雨 后 山 林 的 景 色,表现 了 诗 人 乐 于 归 隐 的 生 活 意 趣。诗人笔下 的 秋 景,清 新 而 富 有 生 气,一洗前人诗 文 中 常 见 的 悲 凉 感 伤 的 情 调 和 低 沉 灰暗 的 色 彩。3.山水田园诗源 于 老 庄 哲 学,成 于 晋 陶 渊 明 手 笔,继于 大 谢(谢 灵 运)小 谢(谢 眺),盛于唐 代 王(王 维)孟(孟 浩 然)。山 水 田 园 诗 以 描 绘 秀 丽 的 山 光 水 色,和

5、谐 的 田 园 生 活 为 主 要 内 容,寄托了作者因 怀 才 不 遇,或 愤 世 嫉 俗,或 厌 恶 官 场,而 宁 愿 隐 身 山 林,无 拘 无 束 的 生 活 愿 望。4.解题山居秋暝“山居”:山 中 的 居 所。点 明 了 地 点。“秋暝”:秋 天 的 傍 晚。点 明 了 时 间。本诗 写 秋 天 傍 晚 的 山 景。54.读准字音感悟、思考、表达。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暝(m i n g)喧(x u a n)浣(h u a n )合作探究,歇(x i e )披文入情。6.词语释义暝:晚。空 山:幽 静 的 山。喧:声 音 喧 哗。浣 女:洗 衣 服 的 女 子。随 意:任 凭

6、。歇:凋 落,凋 零。王 孙:古 代 贵 族 子 弟 的 通 称,这里是诗人 自称。三、我会写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孙2.随文识字: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1)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组词、笔顺、造句等)(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3.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四、感悟诗意空 旷 的 群 山 沐 浴 了 一 场 新 雨,夜晚降临使 人 感 到 已 是 初 秋。活动探究。皎 皎 明 月 从 松 隙 间 洒 下 清 光,清清泉水理解、探究。在 山 石 上 淙 淙 淌 流。思 考,回答竹 林 喧 响 知 是 洗 衣 姑 娘 归 来,莲叶轻摇问题活动探

7、想 是 上 游 荡 下 轻 舟。究通过分析感受春 日 的 芳 菲 不 妨 任 随 它 消 歇,秋天的山牛郎和织女善中 王 孙 自 可 以 久 留。良、诚实、勤劳五、朗读指导的品格。朗 读 时,要 注 意 诗 句 中 的 停 顿!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六、鉴赏诗歌1.理解诗的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交代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山中天气:雨后的清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景:月、松、泉、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景:浣女归、渔舟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诗人的愿望。2.

8、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3.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空 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3.“空”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你能联系王维其他含有“空”字 的 诗 歌 吗?“空”是 寂 静 空 旷 的 意 思,诗 人 借“空”抒发归隐 情 怀。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

9、惊山鸟时鸣春涧中4.颔 联“明 月 松 间 照,清 泉 石 上 流“美在哪里?动 静、声 音、上 下、远 近、色 彩、刚柔等相 对、对 比 中,景 是 和 谐 的,主 要 特 点:幽清、明 净。5.颈 联 写 得 十 分 热 闹,这 与 作 者 要 创 造 一 个寂 静,清 新,幽 雅 的 环 境 是 否 和 谐?这 种 热 闹,正 是 为 了 反 衬 出 山 村 环 境 的 寂 静、清 幽。如 同“蝉 噪 林 逾 静,鸟 鸣 山 更 幽 (王籍)及 鸟 鸣 涧 一 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 物 中,很 自 然 体 味 出 一 种 和 平 恬 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 遍 勃 勃 生 机。6.“竹

10、喧 归 浣 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 两 种 排 列:竹 喧 浣 女 归,莲 动 渔 舟 下;浣 女 归 竹 喧,渔 舟 下 莲 动。与上两种排列相 比,诗 人 的 排 列 有 哪 些 好 处?有 五 个 好 处:与 第 一 种 排 列 相 比,它是为 了 押 韵 的 需 要,“舟”与“秋”“濡,“留”押韵,符 合 近 体 诗 的 格 律 要 求。将“归”与 吓”作使 动 用,使 句 子 更 为 活 泼。与第二种排列相 比,它 反 映 了 一 种 生 活 的 真 实:因为浣女隐 在 竹 林 之 中,渔 舟 被 莲 叶 遮 蔽,起 初 未 见,等 到 听 到 竹 林 喧 声,看 到 莲

11、叶 纷 披,才发现浣女、莲舟。“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7.两联都是写景,描写对象有何不同?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山村的自然美清新、宁静浣女、渔舟村民的生活美淳朴、善良、闲适、安乐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8.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

12、联化用楚辞中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9.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10.写作特色这首诗的写作技巧。这首诗里运用了多种技巧。比如白描、以动写静、对仗、倒装、用典 等。全 诗 都 是 用 的 白 描 手 法 进 行 描 摹,所以有人评 说“诗 中 有 画 ;颔 联 以 动 写 静,把夜的静谧 通 过 月 光 流 泻、清 泉 潺 流 写 出;颈联是对仗 的 手 法。尾 联 是 用 典。那 哪

13、 一 联 是 倒 装 呢?“竹 喧 归 浣 女,莲 动 下 渔 舟。”是用的倒装的手 法。这 两 句 写 得 很 有 技 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 人 不 觉 其 巧。诗人先写“竹 喧”、“莲动”,因 为 浣 女 隐 在 竹 林 之 中,渔 舟 被 莲 叶 遮 蔽,起 初 未 见,等 到 听 到 竹 林 喧 声,看到莲叶纷披,才 发 现 浣 女、莲 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 感,也 更 富 有 诗 情 画 意。11.拓展阅读:鹿柴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竹里馆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课堂

14、练习1.王 维,字 摩 诘,世 称,唐 代 诗 人。是苏轼称 赞 王 维 之 语。2.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中 考 秋 暝 山 居: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竹 喧 归 逸 女 浣 女: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巩 固 学 习 目 标,加 深 理 解。课堂小结诗 人 厌 恶 污 浊 的 官 场,这 里 安 静、淳朴的生活 是 他 的 生 活 理 想,他 又 深 受 佛 道 思 想 影 响,所 以 选 择 隐 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 意的憩居”。总 结 全 文,整体掌 握。布置作业有 感 情 的 朗 读 并 背 诵 这 首

15、 诗。帮 助 理 解 课 文,巩 固 课 文。板 书 设计山居秋暝向往:安静纯朴的生活厌恶:污浊的官场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2 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 2 课时课题古诗词三首单元7 单元学科语文年级5 年级学习目标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2.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重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2.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16、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2.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 放 歌 曲 涛声依旧。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们不禁想起了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这 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思 考、讨论问题。通过问题直接导 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出示课题:枫桥夜泊讲授新课二、初读感知1.走进作者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 红 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土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 枫桥夜泊 和反映民生疾苦的 阊门即事最为有名。2.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