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467412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6月份)1. 古诗文默写(1)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2)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3) 虽有嘉肴,弗食, 。(礼记)(4)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5) ,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6) 社会上经常用李商隐无题中“ , ”来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7) 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诸葛亮出师表)(8) 行路难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人生变化莫测且渴望入仕的句子是: , 。2.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描写的人物是诸葛亮。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

2、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感情的shn _透,是思想的火花,是理想的光辉,是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汉字的灵魂,像一条潜龙,流动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从诗三百、离骚的源头,到乐府民歌,再到瑰丽宏伟的唐诗宋词,以至现代的新诗、散文诗,诗人们以其幽微的洞察力、甲(悲天悯人 愁肠百结)的情愫、妙笔生花的笔墨,显示出多彩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乙(铭刻

3、 镌刻)出这悠久的诗意中国,影响了平凡而美丽的一代代华夏儿女。(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上拼音。shn 透 瑰 丽(2) 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甲 乙 (3) 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 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

4、形象,浩大苍茫。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慨万千。(2) 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5.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

5、,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注: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 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不售:不中。(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2) 解释下面

6、加点词的意思。四时俱备俱 夕日欲颓颓 或好作诗古文或 恐因愤激之久恐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ii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4) 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6.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五台山的白杨陈奕纯 人世间最美丽的是什么? 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然而凡是大美,总是无形地隐藏在事物的深处,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 在豫中平原,在黄河古道,你常会一眼看到广袤的成片成林的白杨树,旗帜一样飘扬在大地上,尽情地展示生命的蓬勃与妖娆,成为一道道景观。 但是,

7、最美的白杨树,在五台山上。 五台山的殊像寺山门外的一大片开阔地上,便长着一簇高高的白杨。这十六棵白杨树的根部紧紧地长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渐散开,越向上越疏放。远远望去,就像盛开的莲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显得格外圣洁美丽。 春天或夏天到五台山,你看到白杨树的每一根枝杈都沐浴着阳光,每一片叶子都碧翠油润,每一棵树都毫不懈怠地送给人们清荫。深秋,白杨树经历秋风的萧瑟,汽车从白杨林里穿过,那纯净的金色紧紧地吸引着你。 山道弯弯,十米一景,一弯一色,道道山谷,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在你的眼前昂首相送。脚下的金子哗哗地随风飘舞,或者厚厚地铺在地上。空中飞舞如蝴蝶般的叶子,像一路歌声护着你的车送你下山。 我把

8、发现美的眼仰视睛空,心中万里无云。我把美的视角投向深层,打捞起自身的灵性,我有新的发现。人类的铺张,是放纵欲望;大自然的铺张却是施与众生。如果我的眼睛承接了大自然的铺张,心中的欲望就会淡化、消融,看世界的眼光视角就会不一样。 我仰望着白杨树,看它铺展在空中的华美,我的心如清风中的睡莲,一瓣一瓣绽放,芬芳的心香在弥漫,随之一股豪迈的气息,在胸间激荡升腾!忽然之间,我心生一种激情,我多么想铺展开一块硕大的画布,把五台山这样的高天静地淋漓地挥洒出来! 我走出了草木葱茏、河水轻盈的山谷,奔向高高的大台。山巅之上,草木稀疏,这里全然没有了山下游人如织的景象,这里是清冷的。一条白亮的路,如手势,如隐语,如

9、画,如诗,指向山巅之上的大台。一个人,两个人,或三四个人,走在路上,这里没有喧哗,没有言语,人们都在默默地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人在无声的时候,是在走向回归,是从喧嚣的热闹中,反观自身。 一个人,一袭明黄的长袍。他三步一卧,犹如婴孩扑向母亲的胸膛,肢体匍匐在大地,目无外物,那肃穆,那谦卑,只向天地。行走的人,被他慑住,痴痴地望着,似乎他的身上有一股威严,有一股不可窥测的神圣。人们只是静默地看他,大声喘息似乎都怕惊扰了什么,举手投足都怕亵渎了什么。 这行走在路上的人,摒却尘嚣,让自己的心沉淀,寻找到自己。这样的时刻,身外的事物是美的,自身是美的。这个时候,你才更清楚:看到了自己,才能够看到一切

10、的美。 五台山,这里的宁静,这里的氛围,让人慢下来,静下来。让人的心打开,打开才能够让人张眼看天地大美,才能够看透世道人心的良善。 因而,我才重新看到那十六棵白杨,我才能够看到一坡一弯的白杨。白杨,它的根脉深深地抓向大地,它才有飞扬于云霄间磅礴的大美。 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是啊,人,有那匍匐大地的谦卑,才能够倾听天地人心的丰厚与沧桑。 我每来一回五台山,心就有一次醒悟和提升。 所以,我一次次地登临五台山,一次次地仰望这里的白杨。(选自散文海外版,2022年6月,有删改)(1) 根据文章,完成关于五台山白杨树形象的

11、填空。树根:密密生长,紧紧相连树冠: 枝叶: :金色纯净,随风飘舞(2) 第二段写豫中平原、黄河古道的白杨有何作用?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A突出白杨树“尽情地展示生命的蓬勃与妖娆”的特点。B衬托五台山白杨具有“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的大美。C为了说明这两处白杨也有“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大美”。D为作者的“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这句话提供依据。(3) 第七段中画线句中两个“铺张”的含义有何不同?(4) 结合文章,理解“我每来一回五台山,心就有一次醒悟和提升”的原因。7. 阅读宋威的涵养几分静气一文,回答下列各题。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

12、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

13、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书舟中作字中记载,苏轼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14、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16日,有删改)(1)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两小题。i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围绕“怎样培养静心”,作者主要论述了三个观点,分别是 ,艰难困苦的历练能培养静心, 。(以上三空,请用主谓句的形式回答,力求简洁)ii 第段主要通过 和道理论证,论述了“静”的重要性。(2) 第段从一则故事写起,有哪些作用?(3) 关于第段论证思路的概述,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提出本段观点:严格的自律能培养静心。通过道理论述,强调自律对培养静心功夫的作用。引用名言,强调自律对涵养静心功夫的重要性。举出毛泽东的事例证明观点。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