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4580324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预习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班级 姓名 等级一读:1、我大声朗读第一单元所有课文,连导读、题目也不错过,不认识的字作上了记号,一边读我一边标出自然段。2、我会读这些词语:连绵 亭台 潭水 海螺 和谐 漓江 波澜壮阔 无暇 翡翠 船桨 攀登 峰峦雄伟 泰山 骆驼 奇峰罗列 屏障 危峰兀立 竹筏小舟 浙江 一簇 呈现 明艳 溪流 山势 仿佛 孔隙 臀部 额角 稍微 擦伤 值得 源泉3、我反复朗读,直到把每篇课文读正确也读流利了。我读得好认真哦!你看:古诗两首读( )遍 桂林山水读( )遍 记金华的双龙洞读( )遍 七月的天山读( )遍 语文园地一读( )遍二读:1、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围绕 专题来

2、写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是 。2、我又默读这几篇课文,找出了课文中的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文章都是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来写的:课文景物特点古诗两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3、我来用一段话说说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三读:1、我又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我不懂的词语,划出来;然后我想办法自学这些词语,并把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查字典、读读课文,联系生活)课文学会的词语还不懂的词语12342、这几篇课文读完后,每一篇我都有个问题要问,而且还发现了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呢!课文问题1234共同点四读:1、背诵古诗,同桌

3、签字:2、背诵第二课,同桌检查:3、背诵第三课,自己喜欢的段落,同桌检查。4、背诵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同桌检查。5、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我地方是 ,因为 。五拓展:读书人一生要去的60个地方一起踏上寻“风景”之旅第七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综述: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

4、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习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 初步了解景物的特点,并尝试学习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4、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景物特点,学习写作的方法。5、推荐阅读人一生要去的60个地方。教学模块、模块目标、课时安排与教学流程教学模块模块目标课时 教学流程课内课外自主预习凭借预习单,自主预习本单元课文,自学本单元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人物,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课时课内指导课外自主检测预习整体感知通过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找出文中景物的特点主线,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初步

5、感知景物的美。1课时检测导入;逻辑阅读;通顺阅读;提炼主题,提出问题。探究主题感情悟理品读古诗两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通过诵读、分角色朗读、抓关键词、品悟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景物的特点;重点品读桂林山水,主题阅读,深入感受爱。初步学会抓住关键词打通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推荐课外阅读人一生要去的60个地方。2课时精读品悟师友合作品悟重点;抓住脉络,学习方法。主题表达习作迁移学习把景物写美的基本方法,实践运用,尝试自主批改习作。3课时探究表达,运用表达,完成习作;评价修改。第一模块检测预习 整体感知 (1课时)一、课外导入,引入学习。课前我们已经安排大家做了预习,这

6、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检测下我们的预习效果。现在,现在,让我们开启检测之门。二、检测预习。1、 我会读。连绵 亭台 潭水 海螺 和谐 漓江 波澜壮阔 无暇 翡翠 船桨 攀登 峰峦雄伟 泰山 骆驼 奇峰罗列 屏障 危峰兀立 竹筏小舟 浙江 一簇 呈现 明艳 溪流 山势 仿佛 孔隙 臀部 额角 稍微 擦伤 值得 源泉2、读课文。【设计意图:根据学段特点,让孩子能做到正确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孩子关注文章中人物的习惯,理解词语,熟读难读的句子,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三、整体感知本单元是围绕什么来写的,你认为哪里的景色最美?第二模块 探究主题 感情悟理(3课时)一、理解古诗。1、师友讨论交流。2、交流:你理解

7、了那句古诗或哪首古诗?(1)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

8、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3)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

9、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二、概括主要内容。1、读桂林山水,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漓江的静、绿、清和山的奇、秀、险。运用这些词语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2、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思考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根据特点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10、同桌练说,指名说。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同时给学生一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拐杖,渗透抓关键词的方法。】三、抓住课文脉络,品读课文【桂林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看见过大海,玩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对比句子,你发现了

11、什么?(要把到底多么绿写的很形象,只有具体生动的文章才让人觉得美。)因为 ,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交流。阅读链接浓碧。引导朗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出作者通

12、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七月的天山】你认为哪里的景色最美?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

13、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

14、展现在读者面前。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学习日积月累1、 感受写景的诗句。2、 理解诗句。3、 背诵诗句。第三模块 主题阅读(1-2课时)一、导入谈话1【大屏幕上展示本组课文的插图】同学们,看着大屏幕你会立刻想到什么?图片和同学们的回答为我们再现了板书:江山如画。2(过渡)是啊,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3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祖国如画般的江山。(出示课件)这是一棵知识树,一棵“千山万水之树”。相信通过我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