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摘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一、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目的:系统了解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量、卫生服务利用与费用及其变化趋势;卫生系统的反应性、社会各方面对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看法和评价等信息,为制定卫生规划、卫生改革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共抽取95个县(市、区)、475个乡镇(街道)、950个村(居委会)、57000户、约20万常住人口。调查内容: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和社会学评估调查两部分组成。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农村改水改厕、家庭成员的医疗
2、保障等;两周内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15岁及以上人群健康行为及健康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前两周内就诊情况,患者未就诊的原因、采取自我医疗情况,住院情况及应住院未住院的原因、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反应;已婚育龄妇女及5岁以下儿童保健情况等。二、调查的主要结果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居民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改善。1、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不断加强,计划免疫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计划免疫是控制重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本次调查现场查看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或手册,城市94.7%、农村87.3%的儿童有计划免疫接种卡,通过查看计划免疫接种卡、询问家长及查看儿童身上计划免疫接种疤痕,卡介苗接种率为95.9%(城
3、市97.7%,农村95.4%)、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88.4%(城市为93.3%,农村为87.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89.8%(城市93.9%,农村88.6%)、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4.3%(城市96.7%,农村93.7%),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0.2%(城市93.0%,农村76.7%)。计划免疫在部分农村地区落实不够,如有些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仅为82.2。2、爱国卫生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我国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比1998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生活饮用水也大有改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4%,手压机井水为34%,加井盖、定期投放消毒药品的井水为9%,三
4、者比例达到77%。与1998年调查相比,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手压机井水提高了4个百分点。但经济贫困的地区,不安全饮用水的住户比例较高。与此同时,城乡改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与1998年相比,城市水冲式厕所由65%增加到79%;农村改厕(水冲式、粪尿分集式、三联沼气、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的比例达到30%,但农村不卫生厕所(如旱厕和深坑)比例仍比较高。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改厕的任务十分艰巨。3、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两个纲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妇女病防治工作、孕产期保健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在调查近4万名15-4
5、9岁已婚育龄妇女中,前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的妇女占34.5%(城市为48.9%,农村为29.8%)。与1993年调查的24.5%(城市47.7%,农村16.4%)相比,妇科病检查的比例,尤其是农村有了明显提高。调查地区产妇产前检查率为87.8%(城市为96.4%,农村为85.6%)。与1993、1998年调查相比,孕产妇产前检查率有明显的提高。全国产后访视率达到53.3%,比1993年(46.0%)有增长。调查产妇中,住院分娩率为68.3%(城市92.6%,农村62.0%),与1993年和1998年相比,农村地区有十分明显的增加(1993年为21.7%)。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在徘徊了近十
6、年后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村地区在家中分娩的比例仍比较高,为33.9%;在家分娩,由非专业人员接生的比例城市和农村分别为25.0%和41.6%。4、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城乡居民卫生知识逐步提高。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和生活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地区尤其是城市居民主动获取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参加健身活动蔚然成风。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的15岁及以上调查者能自己主动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城市67.5%,农村39.5%)。电视、报刊书籍是广大城乡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71.6%的居民健康保健知识获取的渠道主要通过电视节目,
7、27.3%主要通过报刊、书籍等。在调查15岁以上人群中,城市有90.0%、农村有62.5%的被调查者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62.3%的调查人口知道艾滋病的血液传播途径(城市80.0%、农村52.4%),64.1%知道性传播途径(城市80.7%、农村54.8%),37.6%的居居知道母婴传播途径(城市53.4%、农村28.8%)。回答不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占23.9%(城市9.7%、农村31.8%),认知错误的占1.9%(城市1.6%、农村2.1%)。5、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不健康的行为逐步得到改善。过去十年,城乡居民吸烟率、饮酒率持续下降,主动参加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城乡
8、居民吸烟率下降。15岁及以上调查人群中,吸烟者占26.0%(城市23.9%、农村26.8%)。男性吸烟率为48.9%、女性为3.2%。过去10年,我国15及以上男性居民年龄调整吸烟率由1993年61.2%下降到2003年47.3%。吸烟者平均每天吸烟量15.9支(城市14.9支,农村16.2支)。其中:男性吸烟量为16支、女性12支。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吸烟率逐渐下降,但吸烟者吸烟量在增加,严重程度增加。城乡居民经常饮酒率下降。15岁及以上调查人群中,经常饮酒(每周三次以上,并形成饮酒习惯)者占8.2%(城市7.1%、农村8.8%)。男性经常饮酒比例为15.3%、女性为1.1%。与前10年相比
9、,有较大幅度下降。我国城乡居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在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14.8%(城市36.3%、农村6.4%)。10.4%的被调查者采取走、慢跑、太极拳类形式进行体育锻炼,2.2%的人进行球类运动。锻炼者平均每周锻炼次数为5.3次(城市5.5次、农村4.8次),平均每次锻炼时间约在50分钟左右(城市57分钟、农村33分钟)。二、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但医疗服务的利用明显下降。1、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本次调查了城乡居民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情况。结果表明,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0
10、(城市为153.2,农村为139.5)。如果排除季节性影响,由此测算我国年患病人次数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1亿人次。按患病的病种分析,城市居民依次是高血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慢性胃肠炎、脑血管病、糖尿病;农村依次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咽炎、急慢性胃肠炎、高血压、流行性感冒、类风湿性关节炎。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其中:城市239.6、农村120.5。由此计算,我国慢性病人数为1.6亿,也就是说每十人中有1.3人患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本次调查结果与前两次调查相比
11、,城市居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传染性疾病、皮肤病等感染性疾病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内分泌与营养代谢疾病则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性疾病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上升。调查结果表明,年龄每增加10岁,慢性病患病率增加50%以上。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频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重大传染病(如SARS等)传播的潜在危险性加大。我国平均外出时间大于6个月的流动人口超过1.27亿,每年以500万的速度递增。“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中独特的边缘人群,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
12、社会经济和卫生问题,他们劳动强度高、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居住条件、饮食卫生差,健康知识相对缺乏,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过去十年,农村地区传染病发病由5.7%下降到2.7%。但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与前两次调查的结果相比下降趋势不明显。感染性疾病主要与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同时,一些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农村呈现明显增加,如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与1993年相比,增加了3.3倍。农村在一定时期内面临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双重威胁。3、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转移。调查
13、地区两周就诊率为133.8(城市为118.1,农村为139.2),与1998年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18.4%(城市下降27.1%,农村下降15.4%)。由此测算我国居民年就诊人次数为47.5亿,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5.8亿人次。本次调查发现,患者中,去医疗机构就诊的占51.1%,自我医疗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也就是说,患者未就诊比例为48.9%(城市为57.0%,农村为45.8%)。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3.6%(城市为4.2%,农村为3.4%)。与前两次调查比较,城市住院率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基本没有变化。调查发现,医生诊断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为29.6
14、%(城市27.8%、农村30.3%)。居民对医疗机构的利用减少,有效需求发生转移。许多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跑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医疗。本次调查显示,全国36%的患者采取了自我医疗。自我医疗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由1998年的23%增加31%、城市由44%增加到47%。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1)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调查发现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4.0%、劳保医疗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44.8%;在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
15、.1%。(2)医疗费用增加过快。过去十年,“看病贵”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从这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3)低收入人群、贫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看病贵”对城市和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为严重。调查发现,患者未就诊、未住院的原因分析: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门诊患者中,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率的比例达
16、到了41%,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在部分边远地区,卫生资源不足,居民就医不方便,如贫困地区有18%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超过了5公里,有1/4的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4)居民健康知识增强、时间价值观念改变使更多的居民采取自我医疗。调查发现居民更加关注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居民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医疗能力。这次调查显示,两周患者中,35.7%采取了自我医疗。虽然对一些常见病采取到药店买药或者其他替代疗法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疾病治疗延误,滥用药物等问题。 三、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城市或农村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1、我国城乡之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近年来,城市和农村在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上的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如:城乡居民的两周就诊率在1993年分别为19.9%和16.0%, 在2003年分别为11.8 %和13.9%,年住院率在1993年分别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