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儒生政府构建的完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135061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武帝儒生政府构建的完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汉武帝儒生政府构建的完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武帝儒生政府构建的完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武帝儒生政府构建的完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武帝儒生政府构建的完成1.武帝革新初受挫西汉王朝通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到武帝继位时,社会财富日益增加,而功臣外戚同姓王三系的权利纷争,在武帝时期基本销声匿迹,使中央政府的统一权威得到确立。加之民间古学复兴,执政者也不愿再甘于无所作为。武帝一继位,便招揽贤良求治国良策。重用王臧、赵绾进行变革,王臧、赵绾提议设立明堂、封禅、改历易服色,以确立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但是实际掌握政权的窦太后,喜好黄老学说,厌恶儒学。便寻个缘由将王、赵二人下狱,王、赵在狱中自杀。武帝也不得不放弃此次革新。此次失败并没有让汉武帝停止革新的步伐,武帝蓄势待发。“武帝以英年即位,即锐意革新,谋兴礼乐。其

2、事虽经一度挫折,终于走上复古更化的路。”122.武帝掌政,大兴改革汉武帝掌握国家权利后,儒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建元五年,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所请罢黜百家,只设五经博士,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士人吏员都为儒生学子,饱读儒家经典成为做官的主要条件,儒家学术与政权紧密联系,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也促进了儒学的昌盛。汉书儒林传中有证:“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13汉代的乡举里选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无定期的举贤良,就是皇帝下诏书,让全国各地推荐人才到中央,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第二

3、种是特殊的选举,就是国家临时需要某方面的人才,就临时下诏征求这种人才。最后一种就是举孝廉。就是地方要定期向朝廷推荐孝子廉吏。汉武帝时曾要求各个郡每年都至少举出一两个孝子廉吏的硬指标。当时汉代有一百多个郡,每年至少有两百多孝廉被荐举到朝廷,这些人到中央后,大多不能立即获得较快较好的出身,大多都还是被安排在皇宫里面当一个郎官。过些年后,宫里的郎官基本都是郡国孝廉,而郡国所举的孝廉又多为有博士弟子身份的补吏出身。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讲授儒家典籍,所招收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者太学生。学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太常的补送,二是郡国的荐举。由于设立博士弟子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政治的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儒家

4、经典和治国方法。博士弟子跟着博士学习,博士虽然不参加实际的政务,但是他们有参与各种政务的会议,有参政、议政等职责,使得博士弟子也有机会学习治理国家的经验,博士弟子不只是空谈儒家经义,还能够对国家政治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博士弟子获得官职后能够对政务有较成熟的认知,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但是博士弟子的名额日益在扩大,而中央政府郎官名额却十分有限,导致许多考试成绩较差的博士弟子就只能回本乡地方政府充当补吏。假若一补吏政绩很好,地方长官就可以通过把他荐举的方式将他荐举到中央,得到一个郎官的出身,从此获得走入中央政府的机会,造就儒生成为治理国家主要力量的政治局面。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无论是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还是确立以孝廉为标准的察举制都和设太学、培养太学生紧密相联。所以设太学、培养太学生可以看作是儒生政府构建完成的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