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材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47956391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教材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教材分析 第一、二章高一物理教材分析第一章 力大纲要求内 容 和 要 求演 示力的矢量性(A)重力(A)重心(A)形变和弹力(A)滑动摩擦力(A)静摩擦力(A)用悬挂法测重心。微小物体形变。静摩擦现象力的合成和分解(A)平行四边形定则(B)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力的分解共点力的平衡(A)*力矩和力矩的平衡(A)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力矩的作用和力矩的平衡说明:1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数。2关于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适当介绍锐角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知识。概述:本章主要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为牛顿运动定律打好基础的一章

2、。对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的要求,本教材没有单分一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要注意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的密切衔接,本章中经常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必要的复习。并做出扩展和深化,体会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例:合力与分力等效法)单元划分:本章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第二单元:第五节至第六节:主要讲述力的合成和分解。属于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一)力教学要求: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通过教材和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3、为以后物体的受力分析打好基础。要求学生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P5(如练习一(2)题)。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为了方便,只分析被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而不必指明施力物体。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1)知道测量力的方法,力的单位和符号。(2)知道力是矢量(也可在第五节力的合成中出现)。要强调在力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3)会画力的图示。首先教师作图要规范。学生在作业时经常忘:标度、画刻度、箭头。注意箭尾的画法:(a)力的作用点;(b)画在表示力的作用点(质点)。注意:若考虑被研究对象的转动时(如产生力矩)就应遵从(a),要按实际情况画。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

4、图也要合理、规范。例1:下列物理量中,哪个是矢 (05-05-1)0. 848 ( D )A质量 B温度 C路程 D位移3力的种类: 从力的分类上来看,一类力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另一类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对于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以相同。例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例如:弹力可以使物体加速运动,摩擦力也可以使物体加速运动,这两个力都可以称为动力。教师要举好例子,使学生能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但学生也未必能理解透,建议在后续课中,每讲一个力,由它的产生和名称,判定其力的性质,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巩固和完善。(二)重力1重力: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 注

5、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这不是重力的定义。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绕地轴转动的向心力。在此处不宜向学生深讲,提醒教师注意。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物体上),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及测量方法。测量大小上按教材的讲法“大小等于”,不要求从理论上把这一断论说清楚,可以作为事实让学生接受,学生可以理解,等讲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就清楚了。会应用G=mg进行有关计算(应注意g的取值与位置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g值减小,地理位置:由赤道向两极,g值增大,不过在地面附近,g值随高度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很小,可忽略不计,认为是恒定的)。“大小等于”不可省

6、略“大小”。理解g的含义: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与初中的教法一样。例2:关于重力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A物体静止时受到的重力最大,沿水平面运动时的变小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C重力没有施力物体D重力的大小只决定于物体质量例3: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05-06-1 0. 931)A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支持面垂直 B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C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增大D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知道重心的概念。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要求知道: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重心。 注意:非均匀物体的重心随物体

7、和质量的分布有关系。它的重心不一定在其几何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上(健身圈、乒乓球等)。会用悬挂法及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要做P5页图1-5的演示实验。(三)弹力1知道什么是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教学中可改变讲授的顺序)2知道什么是弹力及产生弹力的条件:(1)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要注意:接触不一定产生弹力,有弹力两物体一定相接触。例: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小球接触处于静止状态,则它们间的弹力为零。3知道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主要让学生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的方向。教材是以例题的方式,分析压力、支持力、绳子上的弹力方向的。支持力:画形象、夸张的板图:将

8、重物放在海绵上压力:画形象、夸张的板图:将较重的海绵放在重物上。支持力、压力虽然都垂直接触面,但不一定在竖直方向上。例:置于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支持力。绳的拉力:可以将绳替换成橡皮条,以观察形变和判断弹力的方向。4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含义是:弹簧每伸长或压缩单位长度时产生的弹力,x:弹簧的形变量。学生易混淆的是:原长、最后长度和变化的长度。适用范围:弹性限度内。要求会应用f=kx解决简单问题:直接计、比例关系或公式变形。知道任意两个物理量,会求第三个物理量。例4: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弹簧的

9、下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形变量等于(g为重力加速度,不计弹簧质量) ( B )A零 Bmg/k Ckmg Dm/k5演示实验:显示微小形变 做好教材中P7图110的演示实验:(1)两平面镜的距离尽可能大一些;(2)桌面上可加两端垫起的硬木板。“做一做”:圆玻璃瓶(或扁玻璃瓶)要大一些,细管要细一些,应知道为什么?液体用红色墨汁,背景加一张白纸屏,使效果更清晰。在上述的两个实验中,要向学生渗透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即如何将一些微小的变化,用较为宏观的现象表示出来,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二P8,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四)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

10、: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会判断其方向,会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1)滑动摩擦力:滑动的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a)两物体相互接触、形变; (b)具有相对运动(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要清楚研究对象,谁相对于谁,举例时,先举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另一静止的物体。待学生能掌握以后,可再例举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但不要讲很难的题。(4)大小:FFN,会用该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这是本节的重点。:动摩擦因数,与相对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积无关,无单位。若两材料一定,则一定,不要从公

11、式FFN中导出:F/FN,认为F,/ FN,得出错误的结论。FN:正压力。不能理解为就是重力,它是一个与重力无关的量。注意:只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时,才有FFN。物理教学中常说“物体表面光滑”,是指无摩擦或0的表面,即F0。这是教学上的一种约定。例题教学中,注意对“匀速运动”的理解,说明是受平衡力,在习题中,也涉及到匀速运动的问题。2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1)产生:(a)两物体相互接触、形变;(b)有相对运动趋势。 相互接触不一定有摩擦力。 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物体将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即为相对运动的趋

12、势方向F(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大小:要做好定性或定量的演示实验:当F趋于Fmax时,用力要小,或加小砝码。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出,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即它的取值范围0FFmax。静摩擦力现在限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解。例5:一辆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一个人用力水平推车,但车仍然静止,表明 ( B )A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小B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推力与静摩擦力平衡C推力大小变化时,静摩擦力大小不变D推力小于静摩擦力例6:用手握住瓶口向上的瓶子,使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05-06-1 0. 616)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手对瓶

13、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例7: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长方形的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和B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运动.由此可知,A、B间摩擦力f和B、C间摩擦力f的值为( A C )Af=0 BfF CfF Df,f(4)介绍静摩擦力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让学生举一些现象。3介绍滚动摩擦P10。 让学生看阅读材料P10 “流体的阻力”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练习三(2)也说明,最大静摩擦力大于相应的滑动摩擦力。(五)力的合成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共点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能从力的作用效果

14、(形变,产生加速度等)相同的角度,提出力的合成的概念。从中渗透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等效法(电学中:用等效代替法测电阻等)。 对共点力的理解: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当不考虑物体的形状时,力可以平移。2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应明确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可以告知学生: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合成都遵从该定则)。(1)提出问题,做好实验:学生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若两力互成角度应如何呢?教学方法:可采用探究的方法或猜想的方法,研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然后实验。该演示实验P12图126至少要做两次,可使学生信服。教师课前要(a)选取合适的两个分力及夹角,使合力恰好为一个砝码的整数倍。(b)减小摩擦的误差(如砝码与竖直板间、轮轴等)。(c)画图要准确。在力的方向上取较远的两点,然后再连线。(2)会用做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要强调做图的规范性:标度,实线、虚线要分清(分力、合力为实线),标箭头、合力的方向(与某一分力的夹角)。注意例题中,用作图法求合力的书写方法。(3)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合力。(例如本节例题)P13 有必要复习初中的三角函数的知识作为铺垫,角的对边、邻边和斜边,对应是力的大小,要缓慢过渡,减小由初中到高中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明确用做图法求合力,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